民俗文化研究报告篇一: 高二13班王伯华论文摘要: 一、中国的民族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总体情况是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部、中部,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4、我国各民族除了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二、中国的民俗 1、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2、民俗大致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或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类。 3、中国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征。关键词: 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土家族、.....等。汉族一、概况 1、汉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荆蛮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称“华”、“夏”或“华夏”,汉代以后始称汉族。 3、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4、信奉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二、民俗 1、汉族服饰,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2、汉族饮食主要以米、面为主。注重烹调技术。 3、汉族的丧葬过去多为土葬,现行火葬。 4、汉族的订婚程序一般分为“六礼”,即纳彩、问字、纳吉、纳征、清期、迎亲。 5、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A、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年初岁尾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的腊祭。 B、清明节称为清明寒食节,为汉族的传统节日。 C、端午节又名五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于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采药材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流行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之间。日期在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因恰值孟、仲、季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佳节期间的主要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等等。满族 1、概况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和河北省,尤以辽宁最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和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族信奉萨满教。 2、民俗满族服饰,男子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其传统的服饰是旗袍。满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黏食有“萨其马”。满族住房结构行似口袋,三面设炕,俗称“口袋房,万字炕”。西炕为供奉祖先神位。满族的婚姻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忌在西炕和北炕死人,人死入棺后从窗户抬出。 3、主要禁忌:不准杀狗,不吃狗肉。满族人忌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 4、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蒙古族 1、概况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民俗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蒙古族饮食大致可分为粮食、奶食、肉食三大类。蒙古族住房牧区多为圆形穹庐顶蒙古包。蒙古族葬式大致有野葬、火葬和土葬三种。蒙古族尚白崇九。 2、重要禁忌: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来客不让坐西炕。禁止打骂守门的狗和猎犬。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之意,源于摔跤、赛马三项竞技)、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朝鲜族 1、概况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尤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数最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民俗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食品有打糕、冷面、大酱汤等。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的婚礼,叫新娘婚礼。 2、朝鲜族的禁忌有:客人来访,忌进儿女的卧室。回族 1、概况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2、民俗回族服饰,西北地区一般中年男子都戴白色小帽;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如“香油”、“馓子”、“八宝茶”。回族习惯在居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回族的丧葬实行土葬,讲究速葬、薄葬。回族的主要禁忌有:禁食猪、狗、马、骡的肉。回族的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维吾尔族 1、概况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