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和异化劳动的概念,并阐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从而揭示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马克思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和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对立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早在十七八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法国哲学家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在霍布斯那里,异化主要是指转让。卢梭认为人民的主权不能被异化,他还从经济、政治上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但卢梭对异化认识是肤浅的,没有触及到异化问题的本质。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真正把异化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接着,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概念运用于考察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但他所指的人却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自由、自觉的,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以便占有外部世界,占有生产资料,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越是通过劳动去占有外部世界,创造出生产资料,他就越是失掉外部世界和生活资料,并受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和奴役,这就是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产品本来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理应与工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因此,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与自己相对立,劳动者成为他自己的产品的奴隶。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工人制造产品不是为了自己,劳动所获得的只是维持生存的微薄的工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者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者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
”。
。按马克思的观点,本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是其内在的东西。真正的劳动乃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和异己的东西,劳动者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受强制、痛苦的感觉。劳动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