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最好的自己——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有感通州区金沙中学谨丞读书会郭玉真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幸然欣然,躬逢书会。今年暑假细读了这本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其实我仰止李老师的博雅学识和民主教育情怀已久,十年前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曾经读过他的《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和《心灵写诗》(已泛黄)。如今从教已近十年,重读李老师的书,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想和陋见,今天很想和大家分享,请各位不吝赐教。师者——襟怀与才情的合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着眼于学生的语言素养、思想提升、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正是作为师者尊重、平等、宽容的襟怀气度的体现。在如今的语境中,两柄利剑正悬在语文教师的头顶,因为高考指挥棒,我们把教学中的阅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与肢解了审美意味的层次分析,阅读变成了应试的技巧训练,鲜活的文学失去了血色,明眸善睐的抒情文字垂下了眼帘;因为网络快餐文化,阅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阅读原本具有的灵魂引领与对生活灵敏的感悟异化为灵魂缺位的文化消费,经典名著的阅读变得无足轻重,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文化阅读的视野。这些对提高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起到了极大的反向作用,解构了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对历史现实的文化感知。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美妙的明灯,温暖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眼睛。面对现实语境,我们确实应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从而使自己站在一个制高点上,高屋建瓴,用多元的解读代替照本宣科,以生动代替枯燥,以诗意代替刻板,以渊博代替贫乏。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要求自己做一个“五一居士”:有一肚子名篇佳作,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笔好文章,一颗永远敏感而诗意的心。课堂——民主与智慧的相遇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提到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李镇西老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这是一堂学生讨论“爱情”的语文课,李老师是针对学生的心灵需求而设计的教学问题,课堂上有精彩的思想碰撞,有感人的情感生成,最终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师,其实也承担着育人、树人的责任,我们都可以成为现在所提倡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者。“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句话是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培养批判精神,破除迷信。这里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我们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的志同道合者。我在课堂上经常
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