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产生于唐五代。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不论其内容是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流行的。5、蝴蝶装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将印好的一页书从中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内,所有的书页都折好叠齐以后,用一张整的包背纸从折叠的中缝(即版心)那边将封面和封底包住,然后将每页的中缝粘在包背纸上,再将封面和封底粘上硬纸板,就装订成了在册书。用这种方式装订的书,因每页的中缝都在书背上,有字的两版翻开像蝴蝶张开翅膀,故而得名。蝴蝶装全书书叶的固定完全靠粘连,并不凿孔穿线,所以书叶极易脱落。同时,书叶都为单层,一面空白一面印字,纸薄则容易使印刷面粘连,致使翻检时多见纸背空白面。针对蝴蝶装的这一不足,南宋中叶出现了改进型,即包背装。6、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裹后装,是从中折叠书页的时候,将有字的一面朝外,折好的书页一边是版心,相对的另一边是供装订用的书脑;所有的书页都折好之后,再将装订之处弄整齐,打眼后用绵纸或桑皮纸捻成纸绳,将书页装订成册,然后在书脊上刷满糨糊,用硬书皮将书的前后连同书脊一起包上,不再另行钻眼穿线。包背装的书籍,无论翻到哪一面,总能看到前一页的后半版和后一页的前半版,再也不会出现无字的白页了。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