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生自古谁无死一儒家生死观本章将围绕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主题探讨唐宋文人的生死观。要讲这一主题,首先得先了解古人的生死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呢其实不完全相同。儒家的生死观以重视生、追求道德超越为主,以“乐生而讳死”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论语•先进》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选段儒家对死抱着怎样的态度呢?总结下来有以下三种态度。儒家提倡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在《左传》里有句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转•襄公二十四年》选段立德被儒家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重要性远在生命之上。当道德的圆成与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选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选段这种“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就造就了历代一批批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甘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出儒家立德精神的典型写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上述立德,还有立功及立言两方面,所谓立功,需要做出辉煌业绩,功垂天地,惠及后世;所谓立言,需要著书立说,留下自己的思想给后人作为精神财富。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积极著书写作,深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以立言对抗死亡成为了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儒家倡导子孙家族的嗣续在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基石“孝”中,“子孙繁衍”的思想表现得最为贴切。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正是出于对家族传续的需要,所谓“母以子贵”也正是基于这一观念。而相反的“断子绝孙”就成了中国人最恶毒的咒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章句上》选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出自孟子的作品内。孟子的原意是指不孝顺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可是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尧帝的两个女儿为妻,这就是不守后代之责。但是在明理的君子看来,舜虽然没有禀告父母,但这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这里的“三”本可解释为多数,不一定确切指三种。可是到了东汉人赵歧作《十三经注》时,对这句话却这样的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东汉赵岐《十三经注》选段赵岐把“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从此就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亦即指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之事,这是第一大不孝。这对我们今天社会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再次,儒家提倡“安死”,慎终追远在《论语》里有相关的表达: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选段丧葬礼即儒家所谓的“慎终”,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活动。人们采取丧葬礼仪的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整个丧葬礼仪事实上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亡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证明了生者对已亡者的一片孝心。而所谓“追远”即指对亡者、祖上的祭祀礼。丧葬活动并不随着死者的埋葬而结束,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虔诚地祭祀死者亡灵的活动,它是人世社会在鬼域社会的一种折射。综上而看,儒家的生死观着重强调“重生”。二道家、佛家生死观道教的生死观是自然的生死观:放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一观念重视生命,重道轻礼,道家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庄子•秋水》篇有一则著名的预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选段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听说后便派两位大臣向他致意,希望请他出山辅佐君王。庄子持竿不顾头也不回,给两个大臣讲了一个寓言:“我听说出国有一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对这个龟来说,它是宁愿死了而留骨而为人所膜拜并享有尊贵的地位好呢,还是宁愿求生而在滩涂之中曳尾而爬呢?”这两个大臣说:“当然在滩涂中曳尾更好。”庄子于是二人说:“请回吧,我希望像你们说的这样曳尾涂中。”庄子更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这也是道家把求生存与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的最鲜明体现。在道家思想中,这种“全身保真”的思想是极为普遍的。庄子在他的著作里面还讲到一种散木,庄子认为木材之所以被砍伐正是由于它的有用,而那些自身“无所可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