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摘要: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已实施五年多,有必要对它做出政策上的评价,以利于完善和提高效率。为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实证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不同农机购置投入对农机需求的影响,进而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机投资力度,改善农机投资环境,加大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能力,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机械;补贴政策;面板数据模型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机购置投入,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本文以农机总动力表示农机装备水平。。但农机总动力增长速度波动很大。
一、农机购置投入结构特征分析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因此,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作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包括江苏、山东、江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内蒙古13个省,非粮食主产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省、重庆市、陕西省、新疆省、新疆兵团18个省和直辖市。农机化投入包括一般行政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机购置投入、科研推广培训及其他支出,农机购置投入占到农机化投入的85%~95%,而农机购置投人又包括中央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单位和集体投入、农民投入和其他投入。
我国农机购置投入结构如下:首先,中央政府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绝对数量成倍增加,但在购置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无论是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2000年是1%,2005年仍是1%,单位和集体投入在减少,粮食主产区从3%减少到1%,非粮食主产区从4%减少到2%,地方政府投入有增加的趋势,粮食主产区从2%增加到3%,非粮食主产区从4%增加到5%。其次,农民投入在总投入中占绝对比例,粮食主产区是94%,非粮食主产区是89%~91%。最后,因为中央政府的购置补贴投入所占比例非常小,据统计,2004~2006年,,相当于每个农民1元钱,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带动农户投入的增加,有无购置补贴政策的定量模型比较分析意义不大,但有和无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央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是对农民个人投入的替代,而是带动农民个人投入的增加,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农民的自主性很大,对农机的需求非常强烈。据统计,2004~2006年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使当年农民购机需求增加了20%~40%,还远远未能满足农民积极的需求欲望,中央政府的购置补贴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农机购置投入与农机总动力的相关分析
虽然农机购置投入和农机总动力绝对数都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递减趋势,而从2004年开始,做为中央一号文件的购置补贴政策使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新投资是对原有设施的完善或是对其功能的补充和改进,购置投入对农业机械的支持还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范围内。
农机购置投入在整体上可决定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投入会影响农机需求,为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实证研究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方法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