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给予我们所带来不仅是满汉文化的盛装,更是对这个由兴衰走向没落的王朝的见证,而在兴衰走向没落的路途上,我们不得不了解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首先让我们将视角放在高阳的《慈禧前传》上,原本我以为将会看到的是慈禧少女时候的清纯与善良。可是一开始我就被引入圆明园被毁后,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咸丰的无奈、肃顺的跋扈、慈禧的悲哀,在高阳先生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既没有林语堂先生鲜明的个人观点,也没有南宫博先生后宫的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中人物皆有来有去,循序渐进,有史可查,他只是告诉了大家一个历史的过程,书中其他的内容皆由你自己去感悟。看过不少有关慈禧的电视剧和作品,不能免于俗套的,大都讲诉的是慈禧如何为了把握政权,如何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牺牲整个清王朝的利益。也许在这里,我不是历史中的一员,我没有评价历史的权利,我没有评判慈禧的权利,但是我希望能够讲诉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面对赔款,割地……,一切的都能让每一个国人感到气愤,当我们把过多的责任归罪与慈禧的时候,试想一下,这是不是对慈禧个人太不公平了呢?评价每一个人,我们需要以我们的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当我们以太多的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评判一个人的时候,多少会有太多的个人因素。在此,我并不是为慈禧辩解,她有她的错误,甚至这些错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磨面的。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女人,她不得不这样做,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很多人都把过多的因素归罪于女人,商纣灭亡归罪于妲己,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李唐天下归罪于武则天,总是以太多的理由牵强的全部归罪于女人。慈禧也是如此,她作为一个后宫里生活的女人,当她不想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当她对于原本只属于帝王的权力产生迷恋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她追求权力的道路。1861年,26岁的慈禧太后在24岁的慈安太后和28岁的奕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的三次成功政变中的第一次。由于此次政变,那拉氏握取了中国最高皇权,成就了第一次“垂帘听政”,这次政变上下呼应之巧妙,舆论准备之完善,军力配合之恰切,行动掩盖之周密,爆发时间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明快,无不令观者瞠目结舌,从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之机敏、狠鸷、巧诈、沉着、决断……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皇权的掌控,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成年皇帝直接执政;二是幼帝继位,大臣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突破了清朝的祖制,大胆地采用了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如何实行这个清朝没有先例的垂帘听政呢?大臣们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聪明的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指明垂帘听政的细节,才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在她执政之初,雷厉风行,任用汉人,降诏求贤,支持洋务运动,还是颇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同治帝早丧,死时年仅19岁。于是两宫太后颁布懿旨:四岁的载湉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改元光绪,于是慈禧实现了她二次垂帘的目的。在光绪十三年正月,慈禧为光绪举行亲政和大婚典礼后,便交出了皇权。归政于光绪后,此时的她在隐控朝政的同时,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寿辰未到,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可慈禧庆典照开,礼物照收,其个人私欲得到充分的宣泄。可是光绪帝内心深知,他不能一味地被慈禧牵制着,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
读后感之慈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