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宝路往事.doc雅宝路往事 30多年了,我亲眼见证着雅宝路的变迁。雅宝路像一个舞台,背景不断地变幻着,街里的人们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的生活,上演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二环路贯通后打破平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就先说说雅宝路吧,这条从日坛西门到东二环路的街全长也就只有300米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它和其他街道一样一直默默无闻。从东向西,北边第一个建筑物是一家副食商店,后面是一片居民楼,向西是肿瘤医院的研究所,紧挨着一片简易楼、一个成人大学的小院和朝阳第二汽车场的摩托车维修车间,再向西一直到护城河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院落。一条窄路没到河边就断头了。而街的南边就是肿瘤医院的北门和北墙,向西延伸到挺远的地方,才有一家小单位的二层办公楼,然后就是一片接着一片平房。那时肿瘤医院的北墙外有一大片空地,那里有许多棵茂密的大槐树,白天那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的地方,到了夜晚,附近胡同里的朝阳第二汽车场的司机们常把自己的吉尔、解放、130这些运输车停在那片树林里。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二环路全线贯通。当时有位记者坐着汽车绕了一圈,兴奋地告诉人们才用了20分钟。那时这条街西头的护城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条宽敞的二环路。路通了,人们生活节奏快了。街上有了驮大筐进城的农民、提篮小卖或蹬三轮的游商,他们的叫卖声远远地传过来。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城市的表情》,说北京人或许是祖上在宫里当过差的缘故吧,举手投足之间多少有“皇家气派”“贵族风范”。他们看人不喜欢从眼睛中间看去,而是多少形成一点角度,从眼角斜瞥过去,让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多少有些敬畏。然而相处时间长了,也就知道那眼神并无恶意,不过是一种盲目优越感的自然流露罢了。那时候这街上的北京人就是这种心态。在企业里工作,能熬到办公室就像进了皇宫里做过事似的,一杯茶、一张报纸泡一天的情景常见,虽然每个月只有七八十元的经济收入,倒也悠哉悠哉地过着每一天。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很多年。附近许多职工辞职经商其实朝外这一带的普通百姓历来就有做买卖的传统,《北京的胡同》一书中曾记载:朝外有市场街、吉市口,这些地名都带有市场的痕迹。吉市口是过去鸡市口的谐音,只是近几十年在计划经济生活中消逝了很多。而这里过去曾是旧城朝阳门的城根,很多百姓都是靠卖力气或做小买卖过日子。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觉得“为富”就肯定“不仁”。再加上多年的政策限制,也就没有人越过雷池了。可市声的喧嚣越来越大,渐成规模的市场也吸引了胡同里的北京人。因为那声音就响在他们的后窗外或胡同口。傍晚下班后,他们也把自己趸来的一些东西摆在了街上,见到熟人不好意思地说:“给别人帮个忙。”逐渐人越来越多,有毕业后一直无法就业的待业青年,有拖家带口返城的知青,还有其他地方的北京人,把市场的人气越聚越旺。到1983年,那里建起两排塑料大棚,变成正式的市场。每个摊户都核发了执照。那里的生活,像一潭平静的池水被搅动了。我们单位因为离那里很近,先后有六七个职工辞职到雅宝路市场经商。第一个传来了马师傅的故事。大伙都叫他“马三”。他就住在北边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里。他娶媳妇的时候,还给过我一把喜糖。他在运输公司里当装卸工。这是重体力劳动,每天一个人搬运个十吨八吨的货物是家常便饭。就这活儿已经够累的了,他还净找拉水泥白灰的活儿,为的是多挣一点出车费。就这样,每天出车时,他在饭馆里还吃最便宜的饭,有时只喝一碗热汤就着自己带的
雅宝路往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