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 在此之前,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运算律的学习,使学生在实际计算的时候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快。 2、教育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教学部分分为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初步感知交换律的价值,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首先我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2)研究加法交换律 (3)研究加法结合律 (4)实践运用。 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出了什么,然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课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研究加法交换律 首先研究第一个问题,根据题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式,这里会出现28+17和17+28两种情况,从而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一般会回答: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或者28和17交换位置,但结果不变。然后提问: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引导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通过计算发现结果相同。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接下去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1°我们用符号表示 +○=○+△ 2°我们用字母表示 a+b=b+a 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然后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这里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研究加法结合律 再次出现课件,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28+17)+23=28+(17+23) 提问: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回忆前面加法交换律的总结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得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写成: ( a + b )+ c = a + (b + c
《运算律》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