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职员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魏婷婷)
(学号:2002043011)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而存在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与非
产业化、事业主体的国办化与单一化,事业机构的行政化、事业经费的供给化、事业资源配置与
利用的非社会化、事业发展目标的计划化,事业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事
业职能范围的扩大化等诸多弊端。目前,事业单位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事业单位已成为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避风港。因此,
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通
过对职员制的含义、特点、设计理念、制度架构以及运行机制进行论述,提出以政事分开为原则,
推行以建立事业法人制度和职员管理制度为内容的职员制改革的思路,并给出配套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职员制改革
教师点评:论文选题紧扣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实际,在对职员制度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准确论
证了职员制改革的思路及配套措施。论文逻辑思路清晰,资料翔实,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成绩优
良。(点评教师:马敬仁教授)
【前言】我国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带有非常明显的身份制的特点,是与计划经
济条件下劳动人事制度相适应的终身雇佣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事业单位的
人事管理问题也就凸显出来,计划体制的所有弊端在这一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
事企不分、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事业单位不仅未能很好发挥其公共服务
职能,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市场竟争的自主意识,还日渐成为国家财政与政府部门日见沉重的负担,
甚至阻碍到整个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
现代事业人事制度,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开发、
利用的重要制度保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 1993 年国家提出改革任务始①,历经十余年,如
今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与深入,著述也越来越多。黄恒学《中国事业单位体
制改革研究》,宋大涵《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成思危主编之《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
等书均对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与书籍相比,但本课
题下论文更多。《中国行政管理》、《人大复印资料》等期刊以及各大学的学报中相关论文颇丰。
诸多学人就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职员制改革等问题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建议,进行了深入的
理论研究。本文在参阅相关书籍、大量期刊杂志、各省市政府网站、人事官员访谈录以及各省市
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公告、文件的基础上,试对职员制改革的背景、特点、理念以及整个制度体
系进行系统论述。“职员制”的核心就是打破事业单位身份界限,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
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单位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
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一.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事业单位概述
凡面向全社会,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业务性服务(包括知识性劳
务和非知识性劳务服务),并且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非盈利的社会组织机构,均可
视为事业单位。②根据 1998 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 131 万个,人员约 万
人,是公务员数量的 5 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713 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2860
1
万人的 %。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其从业人
数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 43%。③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业人员数量仅次于企业,
是我国第二大社会组织,覆盖各个行业,聚集了 70%以上的科研人员,90%以上的教师和医生,
是知识分子的集聚之地、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实施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表一可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在我国专业人员中的绝对比重,也可看出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对我
国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然而如表二所示,事业单位现有体制下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占据社会
60%的人才,三分之一的国有资产,三分之一的国家预算开支,但是对 GDP 的贡献大概只在 5%
—10%。④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从 90 年代后期
开始,部分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化。经过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法律、根据职能分类、规范政事关系
和资产清算处置 5 个步骤的改革后
我国事业单位职员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