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6000字论文: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哲学人性本恶6000字论文: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 【摘要】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人的本性是现实人性的本体、根据,也是至善的代名词。现实人性即气质之性,是至善的天理落实到人的身心之中,为人的物质需求、生理欲望所遮蔽、所挟裹的实际存在状态。恶是违理悖性,是善的过或不及;恶非本体论的范畴,而是实践论的范畴;人欲本身不是恶,但肆情纵欲、逐利忘义就是恶。【关键词】理气人性善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朱子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肯定理学人性本善这一命题,探讨人的本性何以为善,现实的恶所自何来,并为实现至善人性向现实人生的转化提供一些哲学依据。性与人性的本体论探源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本体意义的理落实于人身、寓存在人心,就是人的本性或天地之性,这是至善无恶的;但是,作为理气统一体的人,又因所禀气的清浊精粗不同,现实的人性或气质之性便可为善或不善。所以,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朱子人性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理气本体论。在朱子学理中,世界的本体不是单独的理,也不是单独的气,而是理气的统一体。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天地之间所谓命者,理也,非气也。所谓人受以生,所谓动作威仪之则者,性也,非形也。其曰天地之德者,理也。其曰阴阳之交鬼神之会者,气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谓真者,理也;所谓精者,气也;所谓则者,性也;所谓物者,气也。①这两个必禀,强调了理气的统一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同时也肯定了性的本原是理而不是气。概括而言,朱子的理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作为本体论意义的理生物之理,即上文所引生物之本也。第二,作为宇宙论意义的理具物之理,指决定一事物为该事物,保持其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本质或叫做性,即上文所引然后有性。第三,维系社会、人生存在和发展的理则,包括维系社会存在、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礼仪制度等各种规则。理的这三个层次内涵是我们理解人性本善的哲学基础。与理相对应,朱子的气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作为本体论意义的气,即与理共同构成世界本体进而形成世界万物的气,即上文中的二五阴阳五行,它与作为本体的理一道,化生天地万物。第二,作为宇宙论意义的气,就是已经形成并标志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气,即与性相对而言的万事万物的形质、形体。冯友兰说:理即如希腊哲学中所说之形式(Form),气即如希腊哲学所说之材质(Matter)也。②此论尽管与朱子的理气论有区别,但把气理解为材质还是有道理的。第三,作为社会存在意义的气,指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各种事物、事务以及实践活动。此即朱子所谓的器、物、事之范畴。朱子说:所以有此物,便是有此气。不说气只说物者,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③又说:物犹事也④。气的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是理解现实人性的物质基础。在理学,至善的人性即人的本性,也叫天地之性,是从人性的本体来命名。论及此,朱子借用了程颐性即理也这一命题。他说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颠扑不破⑤在理学,善的基本义即生生。元者,善之长也
人性本恶6000字论文: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