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论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发展保障-哲学知行合一论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发展保障 讲发展而不讲以人为本,就失了根本;讲以人为本而未贯彻到发展的一切环节,以人为本就成了空谈。贵州省提倡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精深恢宏、大气磅礴。既切合贵州省情,又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既是贵州省发展内涵,又体现中华民族复兴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治国理政,意义重大,具有示范作用。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最为深固的传统。天人合一是天道内涵的展示。道是中华民族思想中地位最高、体系中最为根基的概念。一般说,道就一个,称作易道;分解地说,道分为天道、人道、地道(《周易系辞》)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讲的就是这三道。易道也可直称为天道;三道本就是一个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西汉董仲舒系统地阐述了天道与人道关系。他以乾的性质为仁断言帝王必须行仁政;以五行论证孝为天经地义、阐述官制与官德之天源。宋儒张载首创民胞物与宏伟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明儒王阳明承袭、发展张载、程朱思想,贯彻着领导干部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王阳明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第89条)。明明德是《大学》三纲领第一条。王阳明把《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归结为明明德,抓住核心,可谓要言不繁。大学,大人之学;大人,古代对领导干部的称谓。格物,就是研究每一项事务;致知,就是掌握各项事务的理路。在践行上,要求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王阳明强调,领导干部应当是仁者,思想上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每一项事务都要处理得当。这段话把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在国家治理上联系在一起。《大学》对人们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普通民众。对大人即领导干部的要求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对一般干部(及以上)的要求是慎独;对普通民众的要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王阳明解说修身:《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意思是一切行为合乎规范的要求。三严三实中修身的要求更高一层,不仅要求行为合规范,还要在正心诚意上下功夫,相当于《大学》对君子要求的慎独。这就是说,对干部,不仅要求外在表现合规范,还要求时时警醒,反省内心,从意念上检查自己是否有错失。简要地说,普通民众,行为正确即可。意念也正确,更好;即便意念未见得妥当,也不作更高要求。干部,则不但须行为正确,也要求意念正确。这是天人合一的要求,仁德须贯彻到一切行为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的意念,必须贯彻到一切事务中。行为正确,但意念上是为一己政绩,则有亏天道,依天人合一衡量,也有亏人道。无论天人合一还是知行合一,都是对领导干部讲的。天人合一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民胞物与把全社会看作一体,也把大自然与社会看作一体。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确立全社会是自己身体、整个大自然是自己身体的观念。王阳明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分配不公、民生有亏,是伤害自己身体;环境污染、生态受损,是伤害自己身体。领导干部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境界,是国家实现善治的前提。
知行合一论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发展保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