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乡愁》观评记录 (2).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乡愁》观评记录陈蕾:我们观察的维度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教师追问是否有效、适时、适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观察量表见附1)。我觉得于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始终围绕“以读促品,以品促读”,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凝练语言”这一学习目标为线索,去设置问题,各环节的追问引领指向明确,大概用了11次追问,清晰有效,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认为于老师适度追问能把学生的思维“拉”进来。例如:诗歌四个小节能否颠倒顺序,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四个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却不能聚焦四个小节之间内容的关系,于是于老师顺势追问“除了按照时间的推移,大家关注每一小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这一追问就帮助学生搭设了思维跳板,开拓了学生的思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四小节的内容,看似蜻蜓点水,这一“点”却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四小节表达的情感由淡到浓,主题由浅入深,从而达成了学习目标。蒋世萍:我觉的于老师的追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拉”进来,她的适时追问,还能把学生的思维“牵”出去。例如:在品析感悟“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时,学生比较、品析及小组交流,总结了“叠音词”诗歌中的作用,但理解仍不够透彻,在这时,于老师适时追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叠音词”的声调有什么共同点?这一追问就把学生从品析叠音词常有的作用,如“朗朗上口”“起强调作用”中“牵”了出来,将思维聚焦到叠音词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在整节课中,于老师的追问有效地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准确、全面、细致、深刻。姚忠波:我们观察的角度是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的问题是:教师的评价是否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观察量表见附2)。这节课于老师共设计了三处主要的课堂评价:一次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次品析叠音词的作用,一次书面练笔,来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评价练习设置合理、有梯度,能很好地评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即时评价到位,褒之有据、点之有理,很好的推动了目标的达成。于老师也很善于创设开放式的评价空间,自评、生生互评,在交流、互动中,加深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周淑清:我觉得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评价量表”让学生对照量表总结自己作品的精彩和遗憾之处,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能理性地剖析自己的作品,肯定优点,找出差距。陈蕾:我也觉得设计一个“学生评价量表”比较好,每次练习之后学生可以对照评价量表,有意识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可以使学生及时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这样及时评价、反思,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感受更深刻,我觉的与老师的适时、及时评价相结合,能更好的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反思的好习惯。附1:课堂观

《乡愁》观评记录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3986758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9-07-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