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 聊斋戏曲影视评论·
文章编号:———
戏曲:聊斋故事传播及发展的重要载体
杜建华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成都
摘要:多年来,聊斋故事被大量改编为戏曲剧目,活跃于全国
各地戏曲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聊斋故事通过戏曲这一艺术
载体得以广泛传播,而且在叙事方式、表现形式、故事内容、思想
内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正是《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其向戏曲剧目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聊斋故事;戏曲;传播载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聊斋志异》问世多年来,不但其流播范围越来越广,而
且其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也越来越多。除了以不同版本或译本
的书籍形式广泛发行之外,在不同历史阶段,通俗说唱、地方戏
曲、电影、电视都成为了聊斋故事的传播载体。在这个漫长的传播
过程中,聊斋故事不仅在叙事方式、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
故事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其中,戏曲这一传统艺
术形式对《聊斋志异》改编的时间最长,篇目最多。作为一种艺术
载体,戏曲对聊斋故事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戏曲改编聊斋故事的历程及意义
关德栋先生认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当蒲松龄的文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杜建华,女,重庆人,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维普资讯
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第一个刊本青柯亭本出版不久,即有聊斋
戏出现了。到清末,已知的聊斋故事被改编为杂剧、传奇的约有
种。”①他这里所说的种杂剧、传奇应该不包括地方戏剧目。同
时,关德栋先生还估计,至近代,京剧和各地方戏曲中改编、上演
的聊斋戏应在种以上。中国有多个地方剧种,欲准确统
计其中聊斋戏剧目的数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本人目前掌握的有
限资料来看,仅京剧和川剧中的聊斋戏剧目就超过了个②。如
加上其它剧种中的聊斋戏剧目,其数量大约不会少于出以上
吧当然,不能排除其中有一部分剧目是根据同一故事改编,故事
情节有相同之处。但即便是同名剧目,不同剧种也可能有不同的
演出方式;同一故事在改编过程中因为增加或删减了不少的内
容,进而也可能形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风格的较大差异甚
至完全不同的新剧目。如聊斋故事中的《珊瑚》,京剧与川剧都改
编为《孝妇羹》,但故事情节却有很大的差异。又如山西梆子和川
剧都有根据《庚娘》改编的剧目,前者仍然叫《庚娘》,后者却叫《打
红台》,二者的故事走向区别甚大。
在川剧传统剧目中,由《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目有大小余
个;新中国建立后,尽管其中的“鬼戏”一度遭遇禁演,但聊斋戏的
发展势头却有增无减,据最新统计已近出。川剧聊斋戏在数
量的众多、表现形式的多姿、以及对原著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的丰
富和发展等方面,都远远出乎其它剧种之上,在中国多个地
方剧种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从清代光绪年间甚至更早些川
剧开始上演聊斋戏以来,直至世纪,聊斋故事一直受到川剧作
家的青睐,不断地被改编成川剧并推上舞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剧目流传时间久远,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对聊斋故事在民众
中的传播普及产生了极大作用。
多年来,聊斋故事被大量改编为戏曲剧目,从清代中
戏曲:聊斋故事传播及发展的重要载体.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