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选读&德语简史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第九讲歌德:《浮士德》Faust,ragödie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KlassischDasWortklassischstammtvomlateinischenclassicus,üültiges,üöpferischenSinnebedeutetesdieOrientierunganantikenStil-,是税法的一个级别。表示“无限期有效的”、“杰出的”、“典范的”“文章的形式典范”eimVerstä,inderdas„Viergestirn“Wieland,Goethe,HerderundSchillerinWeimarwirkte..DieWeimarerKlassikdauerteetwabiszuSchillersTod1805.,: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人物海顿,(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古典主义文学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实际君主立宪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先出现于法国,慢慢发展到英国、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特点: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KulturellerHintergrund„NachahmungdergriechischenWerkeinderMalereiundBildhauerkunst“(1755)《希腊雕像绘画沉思录》„GeschichtederKunstdesAltertums“(1764)《古代美学史》JohannJoachimWinckelmann(1717-1768)温克尔曼主人公“浮士德”并非歌德创造,而是16世纪以来在德国文学中一再出现的一个人物1渴求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2与魔鬼结盟(中世纪主题邪恶象征16世纪探求知识相联系)歌德与《浮士德》歌德对《浮士德》的构思超过六十年之久,“青年时期已了然于胸”。初稿《浮士德》(Urfaust,1768-1775),《学者悲剧》《格雷琴悲剧》狂飙突进的极盛时期泰坦精神《浮士德》片断(Fragment,1788-1790),对原稿的增删,对完全缺乏信心《浮士德》悲剧第一部(FaustI,1797-1808)席勒的督促和鼓励,古典文学时期的新高度:新构想的核心内容:浮士德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代表。作品范围从小世界到大世界的升华于是一二两部《浮士德》悲剧第二部(FaustII,1825-1832)1831年8月完成,次年通读全书并修订,然后封存立下遗嘱,在他生前不得出版。歌德预感到他这部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作品很难被当代人了理解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德语文学选读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