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克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特色.doc论蒙克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特色摘要: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蒙克幼年遭受的接踵而至的打击以及父辈身上双重遗传的对生命的焦虑感,成为他的作品中带有主观性和悲伤情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研究蒙克一生中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以及他的绘画特色,文章共分为三部分,首先对蒙克早、中、晚三个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进行细致的阐述,然后从构图造型、色彩节奏两个方面剖析了蒙克的绘画特色,以便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最后对蒙克的绘画风格及特点进行总结。关键词:爱德华•蒙克;绘画风格;演变;特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08-01 蒙克的绘画风格早期主要受自然派、印象派的影响,加上童年悲痛的遭遇,作品孤独绝望、凝重死寂,运用印象派线条与色彩强有力的表现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活生生的人们的苦难,中期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派原始画风以及最终行成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焦躁不安、夸张粗狂,色彩成为一种象征,后期作品则是一种率真洒脱、稳重随性,追求本真自我的绘画风格。一、蒙克早期的绘画风格——孤独绝望凝重死寂(19世纪80年代) 蒙克早期在当时哲学与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着力表现死亡、疾病、忧郁、情爱等主题。人物形象取近景,表情僵硬,目光呆滞,给人一种震慑心魄的感觉,能强烈感受到人物内心对生命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表现手法写实,笔触细腻,体积感强,背景色彩沉重灰暗,凄凉而忧郁。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主要有《病孩》、《在灵床旁》等一系列描写家庭成员的作品。《病孩》这一作品表达了母亲对于孩子的肺病不能治愈的无比悲伤与绝望,窗外照射进来的阳光投射在病中的女孩的脸上,金黄色的头发与惨白的脸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肺病的无药可救的事实与女孩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内心挣扎,但善良并怜惜母亲的女孩为了不让母亲那么痛苦与悲伤,强忍着自己身心的折磨露出勉强的微笑,桌子上透明的玻璃瓶、床上白色的枕头都能表达出病孩对生命的强烈的渴望,但是又不得不面临命运的事实。在蒙克早期的绘画作品中来看,基本上确立一种孤独绝望、凝重死寂的般的画风,这也在当时构成了他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二、蒙克中期的绘画风格——焦躁不安夸张粗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在1889年,26岁的蒙克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在蒙克的人物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扭曲、变形、夸张的脸,充斥着恐怖、焦虑和痛苦,画面形象的细节尽可能的被简化,情绪表情尽量夸张放大。作品中简化的用笔,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画家蒙德里安对他的绘画风格的演变产生的重要的影响,蒙德里安作品中简化的形象,甚至几乎是只有几根线的绘画风格似乎更适合蒙克来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一时期蒙克创造了大量的表达男女情爱的主题,如《吻》、《吸血鬼》等,表达了蒙克内心十分痛苦的浪漫情,在爱德华•蒙克所塑造的男人体,大都肌肉结实、骨骼强壮,女人体柔软,曲线感十足,大大不同于其他画家所描绘的人体形象。三、蒙克晚期的绘画风格——率真洒脱稳重朴质(20世纪10—40年代) 蒙克的作品早在1910年开始画风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无论是在表现题材、色彩线条以及形体造型上,都有明
论蒙克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