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城的变化简介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简介2011年末,,%;,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在国内,武汉市面积位居第四,若是和排在前面的北上广一样计算,,城市规模实属全国城市之首。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规划和建设的张公堤管了100多年,汉口的中心城区今天基本上没有跳出张公堤的范围;汉口沿江大道租界区的布局,到现在依然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和标志性景观带。百年工程,是为城市负责,更是为子孙后代负责。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武汉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简介城市人口规模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口变迁过程。城市人口规模武汉市2010、2005、2000年人口年龄分布图武汉市2010、2005、2000年人口年龄分布情况:这10年0—14周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几乎相同,但是2010的15—64周岁的人口数量大大少于以往。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变更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今日的武汉市城区,即为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汉口(今江汉,江岸,硚口)、汉阳(今汉阳区)三城镇合称的武汉三镇。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武昌兴起最早,现在将文教业基础较好的武昌发展为文化中心,汉口在明朝开始强势崛起,现在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经济中心,而在原先基础较为薄弱、方便重新规划的汉阳建设为武汉新城。
武汉城市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