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阿Q正传说课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阿Q正传》说课稿一、说大纲《大纲》对小说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养成研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二、说教材《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课文,而且单独作为一个单元。它继承了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结构全文,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三、说学情1、有利因素:学生此前学过鲁迅的一些作品,对其写作意图、基本风格已有了大致了解,学生对相关背景及当时社会状况有所把握。2、不利因素:《阿Q正传》毕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课文难度很大。作为高中生,无论在语言修养、知识阅历,还是在理论水平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欠。特别是高中三年级课程比较紧,课时安排不宜过多,这就使本文教学的难度更大了。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研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小说的创作手法,如精湛的白描手法,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核。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正确看待阿Q这一典型形象,理解体会鲁迅“含泪地批判”背后的深切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思想性格;分析“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实质;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品味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2、品味小说“戏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3、对小说主旨的把握及对教材祥略的处理。(根据课改精神,我拟订了如下教法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五、教法学法1、自读研读法2、分角色朗读法3、导读法4讨论法(六、教学程序整体设想:文章可讲的内容很多,但结合实际学情及大纲“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忍痛割爱”。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尽量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本文语言幽默,因而可作为文章的最佳切入口,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自己认为幽默的语句,然后共同分析幽默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严肃主题,进而体会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我将本课计划为3课时,教学用具需要《阿Q正传》影碟和多媒体。总的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适当引导。第一课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重点突破人物性格特点及小说的思想内涵;第三课时引导学生重点突破“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和本文的艺术手法。每课时后都要留与下一课时内容相关的讨论题,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以便顺利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授课过程(教案)(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从1921年阿Q诞生以来,几代读者竞相议论阿Q,有人甚至说,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某某部长是谁,也可以不知道GDP是多少,但你不能不认识阿Q,可见这个人物实在不简单。那么,阿Q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近阿Q。(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三)创作背景《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

阿Q正传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