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文化产业发展献一策.doc“我为文化产业发展献一策”征文弘扬方志文化,打造文化产业之魂区政协文史委王长江文化产业是涵盖面很广的一种产业,是各种门类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管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方面得到实现的总和。方志文化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更是文化产业发展之魂。一、方志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一是方志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李铁映同志指出:“志书是有独特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地方志书是独具一格的地情资料著述,地方志书所具有的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客观性、连续性的性质及“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决定了地方志书是极好的地情书,是十分丰富的地情信息资源库,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资源。地方志事业并不限于编修一本志书,而是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方志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二是方志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她必须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上,与一方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在某一区域生活着的人群,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保存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在这里,文化的生命力反映出地方自然条件的独到性和由此养生的人文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有其唯一的传承性,正是这种有传承的独特文化,使其各地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魅力。三是地方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地方志记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现象,往往是世居在这里的人民在长期历史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我们常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是没有根基和缺乏竞争力的。地方志工作,就是通过修志对一个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要进行理性思考,总结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修志探寻历史、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优秀的人文传统,反映的人文精神,以之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二、盐都发展方志文化的有利条件一是盐都有修志的优良传统。盐都古有修志、读志、用志的优良传统,历来有把官修志书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工具,从明万历年间第一部《盐城县志》,到1936年的《续修盐城县志》,先后10次修志,刻印成书5部,今存4部。清代书法家宋曹也曾主修了《江南通志》。二是盐都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发起人胡乔木的家乡。胡乔木与盐都地方志有深厚的渊源。1929年至1936年,胡乔木之父胡启东受县长林文山特聘总篡《续修盐城县志》(简称民国志)14卷,1951年胡启东居住北京胡乔木家中期间,带病写成5万字的《续修盐城县志校补补遗》3卷。80年代,胡乔木首倡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并领导了全国首轮新方志编修。《盐城县志》的编修,直接得到了胡乔木的指导。胡乔木还为家乡志书题词“继承和发扬盐城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盐城县志》是胡乔木惟一题词的志书。三是盐都地方志工作有一定的成就。上轮《盐城县志》荣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盐都年鉴》分别在2005年、2010年五年一度的两次全国评奖中获奖。区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三、以方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重视修志工作。本轮修志,周边县区都高度重视,东台、大丰、亭湖都由处级领导担纲主修,建湖更是作为政府一号工程,由一位县委副书记负责总催稿,一位政协副主席负责总篡,集中了书记县长的秘书等20多位全县的“笔杆子”集中修志
我为文化产业发展献一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