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论文摘要.docx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姓名:王晨班级:15级行政管理班学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作者:陈旭麓出处:《历史研究》1980年06期核心词汇:革命、改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政。中心内容:革命之于改良是相对而言,是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兴起之后的事。论证:《列宁选集》第二卷《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第403页。中国革命与改良(或改良主义)出现的更晩,把暴力反对封建统治称作革命,是孙中山进行武装反清是才流行的。革命包含了两层内容:一是武装反抗,二是改变生产关系。改良是在孙中山等在一八九五开始自认为“革命党“后的岁月里始被使用的外来语。如说“政俗改良”“婚姻改良”。论证:《大陆》杂志,一九零三年第三期《中国之改造》对戊戌维新运动和康有为一派人称为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和改良派、改良主义道路。大致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众口一词了。论证:陈伯达《论中国启蒙思想家谭嗣同》改良与改良主义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的是改良主义,绝不排斥改良。论证:《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第158-159页。维新变法虽然没有发动群众,也不触动社会基础,只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就其趋势而说,它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策划了君主立宪,最终想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只是改良”地维护旧制度。而是要求作一个较大革新的改良运动,它与改良主义迥然不同。它之遭到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也说明了这一点。过去我们对改良和改良主义不加区别尤其客观原因。就是在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的革年代,对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的批判是政治路线上一个极重要的任务。此外倡导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失败后,抱住改良宗旨不放,尽管他们没有完全放弃对顽固派的斗争,事实上已经成为抗拒革命的保皇派,他们所坚持的不能说不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这就容易使我们戊戌变法也看成改良主义。近代中国开始时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后来地主阶级分化中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都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和实行了改革中国的要求。而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则具有更完备的形式,是它的高潮。在五十与六十年代交替之际,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中国思想界有一个显著的转折,这个转折具体表现为三本书: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冯桂芬写的《校邠庐抗议》、郑观应的《救世揭言》(盛世危言的雏形)。洪、冯、郑三人的书在注视西方坚船利炮的同时,同时还注视了生产技术。他们的主张既为洋务派所汲取,也是改良派的发轲,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序感,是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三十余年间,总的趋向是洋务派寻求富强之术,实行“同光新政”为主题,改良派在这个时期还是著书立说,为维新变法作理论和宣传准备。经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了,改良派通过“公车上书”,把改良变法的政治思潮推向政治运动。康有为的《保国会演说辞》,梁启超的《改革起源》,都痛切地揭示了那是的民族危难与维新运动的密切关系,谭嗣同、严复、唐才常以至章太炎等人也都是由此开始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而主张维新变法的。所以一八九五年是由洋务运动递嫗为变法运动的转折点,是近代中国政治上的新陈代谢又一个重要环节。事物的新陈代谢,绝不只是一个简单否定和替代的公式,而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论文摘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