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荔枝蜜》课件2 (2).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荔枝蜜杨朔激情导入同学们,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时时深入思考,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我想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你们看这只蜜蜂,你们想到了什么?作者简介杨朔(shuò)(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瑨(jìn),山东蓬莱县人。《荔枝蜜》是选自《杨朔散文选》,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是反映了这种愿望。生字词掐(qiā)蜇(zhē)啖(dàn)中(zhōng)看嘤嘤(yīng)蠕蠕(rú)酿(niàng)蜜提(dī)防渺(miǎo)小疙(gē)疙(ge)瘩瘩(dā)黑黝黝(yǒu)词语解释蜇:(造句)蜜蜂蜇了我一下。黝:黑。啖:吃。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动作很慢的样子。颤:抖蠕蠕:慢慢地爬。幻景:原本不存在的景物,只是产生了幻觉看到的。(举例)在沙漠中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幻景。黑黝黝:非常黑,叠音词加强效果。嘤嘤嗡嗡:同嘤嘤。疙疙瘩瘩:比喻心里不舒服。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交流思考问题一、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问题二、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中的“蜇”是否可换为“叮”,为什么?析:小时候被蜇。析:不行,因为“叮”是指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动物皮肤吸取血液(yè);“蜇”是指用有毒腺的刺刺入人或动物的肌肉,注入毒素。蜜蜂是采用刺蜇人注入毒素的,故“蜇”比“叮”更准确。理清结构:第一段(1):回忆自己被蜇而不大喜欢蜜蜂。第二段(2—5):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段(6—17):参观蜂场,赞美蜜蜂。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课文分析:问题一、作者从“总不大喜欢”到变成“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析:直接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动了情”也就是对蜜蜂产生向往之情和想去看看的念头。问题二、作者笔下的荔枝林是茂盛的,荔枝果是鲜美的,荔枝蜜是香甜的,他是怎样写的?荔枝林:“满野的荔枝树”、“叶子密得不透缝”、像“黑黝黝的小山”、“汪洋大海”。荔枝果: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例证法。荔枝蜜:“成色纯,养分多”,“香甜里带着股清气”,色味俱佳。问题三、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体现在哪儿?有什么好处。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这就是正面描写。“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这是侧面描写。

《荔枝蜜》课件2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520 KB
  • 时间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