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小学衔接的探索.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我校针对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了“中小学衔接实验”。作为这一实验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之一,谈一谈对“中小学衔接”实验的一些看法和认识。1 “中小学衔接”的课题含义“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中小学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2 “中小学衔接”的必要性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人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相互的。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初步了解。3 我校“中小学衔接实验”具体做法和取得成果我校中小学衔接实验从2010年4月起,历经三个学年,实验的具体做法是:按四步八环,采取轮流制,完成师与生的衔接实验。大周期四年,分四步,小周期一年,分两环,上半年校外衔接,下半年校内衔接。四个小周期构成四步,分别是:第一步准备阶段:理论先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统筹规划。选点起步,初步探索;第二步巩固试点,初步总结;第三内外结合,双向进行,构建理论框架;第四,实验论证,总结提高,形成理论体系。各个小周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向小学生介绍学校的校史、校风、校容,介绍初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衔接教师上交个人总结和指定范围的考察报告。小学毕业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从教法、学法、教材、管理、家教、兴趣特长、思想品德、教育等方式,进行校内衔接实验。六项具体要求是:(1)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2)《中小学衔接实验教材》进行小学有关知识复习巩固,通过测试、问卷、座谈、查明学生的掌握情况、知识缺漏、薄弱环节等。普遍问题,集中补习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补救。5%以上的同学站到同一起跑线上,积极发掘认知前提的有效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上进,立志成才。(3)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

中小学衔接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7-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