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一)居民点的形成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原始游牧部落村落城市城镇体系人类住区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3、居民点的发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二):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不具有可比性。2、我国的分类①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1955年1963年1984年1986年1993年城市10万以上10万以上10万以上6万人,2亿元产值分类指导原则镇①2000人、非农占50%②1000人、非农占75%①3000人、非农占70%②2500人、非农占85%县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按人口未变基本为变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②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③以行政界限代替二、居民点用地1、概念:居住用地。2、特点:功能多样性、价值高且差异大、不完全的生态系统3、用地的形式:城市中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紧张,而且规划利用不合理;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概念1、含义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2、城镇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1、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密度(城镇(建城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S=2(A/N)1/2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即生计城市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三):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19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四)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随城镇化进程而发生变化。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一)①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②理论观点: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③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