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会议提出让我们回归圣经,学好用好圣经。圣经今天已经传播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已经被译成了2100多种语言和方言,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书。 新编《普世教会要理》中说:“天主很慈善,他为了把自己启示给人,采取了迁就于人的方式,用人类的语言向人说话。天主为了使人了解他,遂采用了相似人类的表达方式,把他的话传给人类。永生天主的话叫做‘圣言’,天主为了使人类了解他的圣言,于是让他的圣言取了人性,与人来往,好叫人类在人而天主的耶稣身上看出天主的真相,了解天主的奥秘。”为此教会始终崇奉圣经,视圣经为天主的圣言,为耶稣的身体。弥撒中领圣体是接纳了面饼中的耶稣,而我们用心学习、研读圣经则是接纳圣经中的耶稣。因此圣热罗尼莫说:“不认识圣经即等于不认识耶稣基督”。所以,鉴于当前教会有些教友不重视圣经的现状,加强学习、研讨圣经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全部圣经有73卷,作者约有40多人,他们的才智有别,职业不同:有君王、统帅、宰相、省长、先知、司祭、学者;又有医生、牧人、农民、渔夫、税吏等劳动者。写作的地点也大有分别:有富丽堂皇的王宫、圣洁的圣殿,也有简陋的茅舍、监狱,还有学校、教会,以及旷野和海岛。这群庞大的作者们,从最早的创世纪到最后默示录的完成,相距1600年之久。有的写于威震天下的国盛时期,有的写于萎靡不振的国衰时期,也有的写于国破家毁的亡国时期。就其文体而言,有庄严之历史,有雄伟之传记,有秀丽之诗歌,有流畅之书信。虽文体各异,但都大显作者文采,虽然不矜才使气,舞文弄墨,然而字字金玉,语语珠玑,往往只字片语,却能启发人无限的深思。 鉴于以上不同的因素和条件,泱泱220多万字的圣经,按情理而言,势必南辕北撤,矛盾百出。然而当我们读完整部圣经时,我们会觉得前后一体,首尾相连,相互贯通,遥相呼应,犹如一人所写,一气呵成。圣经的作者虽多,但都是在天主的默感下写成的,这好比许多的作者在一位主编的统一指导下完成一部文库一样。 圣经之所以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艰难险阻,而仍然屹立不衰,是因为圣经上所写的话都是天主的话,他是指导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不过时的话。他之所以珍贵,能够深入人心,理由就在这里。 究竟我们怎样学习和解释圣经?学习和解释圣经有什么原则?应当怎样运用这些原则到我们的灵修生活当中、讲道中以及我们的福传当中去呢?这些问题是一切真诚看待圣经、学习、研读圣经的人都希望明白和掌握的事情。 下面从学习圣经的十二个原则,来阐述我们怎样学习研读圣经。虽挂一漏万,管见所及,但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细则服从原则 全部圣经共计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1189章,31173节,220多万字,一共用了3000多不同的单字。就是这3000多个单字,化作千言万语,组成了天主的言语,写出了圣神的启示。 我们读圣经时,有时看到许多章节、段落在叙述一个问题,一气呵成;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少地方并不是这样,给我们的印象是分散零落,东一麟,西一爪(依28:10)。因此需要我们从这些不同的笔法和文句中,细心读出真理的原则和细则来。原则就是大道理(纲),细则就是小道理(目)。需要我们去思考、体味、分辨、领会,什么是圣经的主流(大道理),什么是支流(小道理)。务要把握住让主流管着支流,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当我们细读或默想圣经时,如果发现一处经文与另一处经文有矛盾,有抵触,难以调和一致。遇到这种情况,不免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我们把握住细则服从原则,大道理制约小道理的原则。 如果某一细则不符合原则时,就不要急于勉强解释,可以停一停,挂一挂,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心窍忽然打开,有了经历和领悟。此时,不但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灵性生命得到甜蜜的滋养。又有时候,从别人的经验和讲论中,自己的难题得与解决,这叫做从别人的“光中得以见光”。 对于细则服从原则的问题从圣经中可以看到:“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创1:27);“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创2:7);“造了一男一女,且在造他们的那一天,降福了他们,称他们为‘人’”(创5:2);“你们是地上的盐……世上的光”(玛5:13_14)。圣经用这一类话描写人生的重大意义,这是人生问题的原则。然而又可看到描写人生的另一类的话,“虚而又虚,万事皆虚……看,一切都是空虚,都是追风,在太阳之下毫无裨益”(训1:2—9,2:11)。两类经文,相比之下,差距之大,令人惊奇。 看看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就明白了,当我们的人生遇到重大的挫折,精神消沉,悲观厌世,把一切都看成空虚毫无裨益。用这样的心情来理解人生的意义合理吗?符合天主的本意吗?当然不
怎样学习研读圣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