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再论如何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再论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摘要: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理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规律是带有一定程度(最低程度)价值判断成份的事实判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列宁“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是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分类依据,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解读列宁的“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高等教育的知识再生产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所谓的高等教育知识再生产理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就可能会产生对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误读和误构。关键词:高等教育“适应论”;内部关系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3-0017-07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刘磊(1983-),男,山东泰安人,教育学硕士,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潘懋元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展立新和陈学飞教授(以下简称“展陈”)在201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一期上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简称“理文”),将此称为高等教育“适应论”,并认为其是“历史误区”,要求走出这种“误区”。此文的发表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热烈探讨,杨德广、王洪才、方泽强和刘志忠等一大批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201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四期上,展陈又发表《哲学的视角: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四重误读和误构―兼答杨德广的“商榷”文》。展陈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从社会需求角度阐述和论证高等教育问题,把制约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当作规律,并强调人才培养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能区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而且将高等教育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然后,展陈以重新解读列宁《哲学笔记》中对于“规律就是关系”的论述以及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的理论为依据来质疑高等教育“适应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人也赞同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同时认为展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值得商榷。一、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逻辑性”和“历史性”规律具有“逻辑性”和“历史性”,认识规律的科学性,必须基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同志曾强调,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评价黑格尔对于规律的论述时认为,“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赞同黑格尔“反对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像化”的观点和看法[1](P158)。同时,列宁指出黑格尔的“规律是现象中的同一的东西”是“极其唯物主义的、极其确切的”,并认为“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1](P159)。规律的现象同一性指出了规律的逻辑性,表现为“内在性”、“必然性”、“客观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但是规律是“认识的一个阶段”指出了“规律”所具有的历史性,鲜明地指出了规律所具有“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的特性。恩格斯曾经强调,“永恒的自然规律也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2](P495)。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以地球为中心的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是适用于地球的并且因而只是相对的就损失了什么。如果人们把这一点看得很严重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停顿下来”[2](P496)。认识规律是追求认识实践的逻辑性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历史性,而历史性又决定了规律认识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进而使得规律认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规律认识的复杂性以及作为规律认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律的认识可以有多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从多个视角切入,可以对规律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因此,规律认识具有多样性。同时,规律的同一性又决定了其具有特定性,表现为其是某一事物的规律,而非另一事物的规律,在这一点上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使得认识规律必须正确界定规律的主体或称载体。 “逻辑性”和“历史性”关系出发,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合规律性高等教育“适应论”尽管追求高等教育普遍永恒的规律,然而却仍旧无法摆脱历史性。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性,潘懋元曾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外部关系“还有个时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被客观需要逼出来的”[3](P135)。因此,潘懋元的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规律认识的阶段性和过程性,潘懋元自己有过与列宁相似的论述:“认识规律是很难的,表述规律

再论如何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11709291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