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现状(一)患者的过度担心与不信任(二)医患之间的戒备心理(三)医护人员的压力(四)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缺失(五)专业医闹二、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一)民众的维权意识加强(二)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促使经济效益至上(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尽完善(四)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足三、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二)打造诚信医院形象(三)细致入微的家庭式服务(四)真诚的心理沟通(五)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全的法制(六)坚决依法遏制“医闹”现象(七)加强医风医德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四、结语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现状及其对策2008级社会学研究生班×××内容提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担心与不信,医患之间的戒备心理,医护人员过度的压力,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缺失,专业医闹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公众的维权意识在增强,医疗服务市场化后医院(医疗人员)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医疗保障制度不尽完善,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足,等等源自制度、社会、医院以及患者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诚信医院、加强医患沟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对策。关键词医患关系卫生体制心理沟通诚信医院一、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现状(一)患者的过度担心与不信任传统的医患关系在心理层面表现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崇敬、期待、依赖、感恩的求医心态。生病需要医治,只要是医生,患者可以完全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和医疗机构,安心地接受治疗,即使是人民公社时代的“赤脚医生”也为人民群众所信赖。但是现在却大不相同,一旦自己或家人生病,患者一方首先想到的是要到哪一家医院“最好”,找哪一位医生“最可靠”。担心医院有没有先进技术,担心会不会遇到庸医。于是乎,打电话找朋友、托人情,想方设法要找到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哪怕是一个保洁工,以为这样才可以放心的去交款,踏实地去医治。生怕被庸医耽误病情,生怕被没有资质和医德的医院骗钱,这种求医心态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心理一旦不恰当地被扩散为一种盲目的“集体无意识”,成为“病态”的社会心理,其后果是即便到了正规的大医院,求医者依然要“找人”。不言而喻,这种求医心态及其行为必然会干扰正常的医疗制度和秩序。(二)医患之间的戒备心理在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互存戒备,即便是通过熟人介绍也是如此。病患每天对着一日清单仔细核对,医生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怕那一句话、哪一个动作惊动了对方而招来不测。某医院一位通过熟人入院的患者,为一次可做可不做的重复检查与医生发生纠纷,并据此判定,住院期间的8成检查为过度检查拒付费用。2009年7月,62岁刘姓患者在晨练时不慎摔倒,造成右脚外踝骨折。朋友的孩子在医院工作,在朋友的安排下他住进了朋友孩子工作的医院,施行了外踝内固定手术。住院10天,,。由于是熟人介绍,年龄较大,医生较为重视,患处拍片检查以外,医生又为他做了心脏B超,头颅CT等,以排除其他部位可能造成的伤害。然而,出院结账时刘患者觉得检查费用太高,指出自己伤的是脚,为什么要做心脏B超,称已经咨询过其他医院医生,这种检查是可做可不做的,除了伤处拍片120元、常规生化检验117元是必须的,其他近8成检查都是过度检查。主管医生则认为,伤处是在脚,但摔倒致伤有可能会波及头部、腹部、胸部等脏器,加上年龄较大,心脏功能不佳,熟人介绍更需慎重,详细的检查是必须的。通过协调,刘姓患者只同意支付550元检查费用。这个案件的起因,首先是医生的过度小心,生怕遗漏病症而全面检查,结果是医疗费用增加,导致病患不满,好心办成了坏事。(三)医护人员的压力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这是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医疗行业倡导的服务理念。医院的规章制度也表明,病人是“上帝”,必须待病人如亲人。地方政府的特设机构也经常明察暗访,小报记者更是频频光顾,索取新闻。医护人员在尽心服务的同时还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提升“政绩”,搞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诸如创建放心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以及应付各种检查等等。医护人员没有星期天,他们每天都有巡查病房的义务,每天都要为他的病人作最好的治疗。无论他是庸医还是专家,全心全意治病是他们的最低准则,能否使病情好转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这些压力源自自身给与的责任、病患无限制的需求、医疗管理和有关监督部门带来的看似重要而实际无必要的工作量。一些患者急于求成,言谈中充满怨愤和责难,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医患之间似乎成为敌对的双方。2006年5月,某医院心内科一位护士在护士站整理病历时抛送病历夹,响声过大,惊扰了路过的一位心脏病患者,病员回到病房后,感觉胸闷、心悸,且不断加重。虽经积极抢救
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现状及改善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