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文化,源远流长。嵊州小黄山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说明,早在公元前七千年到一万年,浙东的先人们已能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屋,种植水稻,豢养猪狗。自晋代前,这里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中国山水诗在这里滋生;佛教“般若学”的兴起,标志着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佛教“天台宗”的产生,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流行鼎盛时期的到来;生活在越剡的王羲之,被后人推崇为“书圣”,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影响极为深远;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以天姥山为创作题材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生;包括饮茶、弈棋、音乐、园林、造纸等在内的地域文化,对后人的影响至今不衰。到了唐代,“千岩万壑”的浙东山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唐代诗人十分向往的精神乐园,有450多位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吟咏不绝,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使浙东一带成为唐诗发展中一个特异的地区。对于这一人文现象,“唐诗之路”是一个既鲜明又深邃的高度概括和归纳。“唐诗之路”是由浙江新昌(古剡县东部地区)当地学者竺岳兵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多次学术会议论证基础上,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专门在浙江新昌县举行了“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肯定了“唐诗之路”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行文命名了“浙东唐诗之路”。此后,在新昌多次举行了以研讨“浙东唐诗之路”为重点的学术会议,浙东深厚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肯定和赞许,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挖掘开发。学者们已形成一个共识: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同为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浙东唐诗之路”在社会各界迅速得到了公认,其原因主要在于“唐诗之路”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于它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拓展了我们唐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并可把唐诗与六朝遗风、山水胜景、社会民俗、佛道玄理、园林建筑、书画音乐等与文学有关的其他亲缘学科进行交叉、交融和综合探索。其次,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同为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唐诗整体性的渊源关系,因而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范例。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促进当代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这不但为古代文学研究,也为当代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古代文学研究应当把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当代经济研究也应重视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身在“唐诗之路”上的
论浙东文化之“唐诗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