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需要把握“和谐”的音符什么是和谐?从语意学来看,和者, 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可见,和谐是对一种关系的状态作定性描述的词汇。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主要特征,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参与支持,家园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和谐沟通、交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是家园合作中一个美丽的音符,家园合作应该在“和谐”上下工夫。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一、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前提——创造外部和谐和谐的关系是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教师与家长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 也只有在教师与家长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幼儿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尊重”上下工夫。“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关系。但是反思现行的家园合作,我们会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是家园合作的控制者、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向家长训导、传授育儿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权威至上、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家长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体验的是被动、无为和无奈,为此,有人称这种关系是一种“操纵——依附式”的关系,显示了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家长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 “家长教师交流有三个功能:教育、沟通、交谈。教师与家长交流要更倾向于交谈和讨论,要弱化教育功能,打破话语霸权,由教师独霸走向双向交流。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家长,给予每个家长相等的机会。”另外,有的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幼儿在家是家长管,在园是教师管,两方面互不干涉。实际上,“就家长与教师而言,亲师交往中的摩擦与磨合推动了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双方作为教育者的反思与自觉得以提升,为其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趋向自我完善创造条件。”家庭与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生活世界,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强化教育力量。要改变这种不和谐的关系,需要教师尊重信任家长,放下架子,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做好活动的指导者、活动资源开发者、咨询者,共同商讨教育方案。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教师与家长进行和谐地沟通交流是关键——体现内外和谐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促使幼儿个体自身达到协调发展。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过程本身看作一个系统,他们诸要素之间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育的功能需要通过经常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需要变幼儿园的“单向宣传”为家同“双向沟通”,变幼儿园的“独自”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问的“对话”交流,不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信息,也要主动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面对面的交流, 加强家园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要做到和谐地沟通交流,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
家园合作需要把握“和谐”的音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