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FAST项目地球“天眼”翱翔苍穹——写在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平塘奠基之际 15年历程 1993年第24届国际无线电科联(URSI)京都大会上,天文学家开始提出筹建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历时15年,至2008年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奠基。15年,短暂而又漫长,其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工作,平塘人民更是热切期盼。 1993年在第24届国际无线电科联(URSI)京都大会上,澳、加、中、法、德、印、荷、俄、英、美10国天文学家根据对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发展趋势的预测,联合建议筹建接收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大射电望远镜阵(简称LT,1999年易名SKA),并成立了URSI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LTWG)。 1994年中国天文界以北京天文台为核心,组成了LT(SKA)中国推进委员会;中国推进委员会台址评价组组长、中塘进行选址考察,绘制了峰距在300-600M的峰丛洼地分布图;中国推进委员会主任南仁东博士、副主任彭勃博士、推委会台址评价组组长聂跃平博士、国际LT中国代表吴盛殷教授、荷兰天文专家理查德博士先后到平塘对40号、51号、53号、54号四个洼地进行考察和电波干扰情况测量。 1995年LT第三次国际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召开,会议代表于10月3日到平塘对洼地进行实地考察。 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馆、叶淑华、陈建生在推委会成员彭勃博士、吴盛殷教授陪同下亲临平塘66号洼地进行考察。叶淑华院士和彭勃博士为平塘县直机关干部职工作天文科普知识讲座;LT(SKA)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了LT(SKA)中国工程概念先导单元-由我国独立建造一面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望远镜(即现在的FAST)的创新方案的初步设想;FAST建议得到陈芳允、杨嘉墀、王绶琯、陈建生等院士的支持,并联名致信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路院长在批示中认为:“FAST可作为中科院‘十五’大型国家装置的候选”。 1998年LT(SKA)召开学术年会,FAST工程概念在会上明确提出。FAST项目委员会正式成立,界定了全国20余研究单位组成的相关研究组;FAST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南仁东博士到平塘,对卡罗乡鸡窝冲55号和卡蒲乡冗薅71号洼地进行考察。 1999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并得到中科院及科技部的支持。 200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182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会上,中国科学家重点介绍了FAST计划及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FAST贵州省地方协调组在贵阳召开了协调组成员会。黔南州政府成立FAST项目黔南协调联络组。平塘县也及时成立项目协调联络组,明确举全县之力抓好FAST项目引建平塘工作;省电波监测组历时8天,完成平塘县五个点的电波干扰监测任务。 2001年中塘县政府领导到塘人民的热情和对FAST项目落户平塘的渴望;FAST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启动了对FAST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贵州大学受国家天文台和贵州省科技厅委托,开始进行FAST在贵州的第二轮台址普查。 2003年黔南州政府和平塘县政府领导到国家天文台拜访,表达了对国家天文台的感谢和黔南人民对FAST项目落户黔南的期盼。南仁东、彭勃及FAST项目课题组全体成员两次集体会见了来访的黔南州、平塘
平塘FAST项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