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多媒体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从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了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以及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信息量大、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于一体的优势,逐步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以下简称“模电”)是本科院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从“模电”教材内容安排来看,可用“四多四少”来概括:一是估算多,精算少。微变等效法、图解法、实验调整法等估算方法是研究放大电路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基本方法,对于经过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式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往往心存疑虑。二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温度漂移、反馈、自激振荡、交越失真等在教材中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缺乏定量的讨论。三是微观探究多,宏观思维少;淡化器件内部的问题至今在教材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各种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构造及原理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篇幅,理解抽象,实用不大。四是更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器件、组件不断涌现,使得
“模电”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另一方面,本科教学的课时仍在不断的删减,有的学校将“模电”课时已经减到48学时左右。为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有蜻蜓点水或跳跃式讲解有关教学内容,结果学生是一头雾水,抱怨甚多,模电成了名副其实的“魔电”。从教学方式来看,采用传统方式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基本上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不够;二是由于传统教学媒体本身固有的缺陷,使“模电”中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虽然,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在极力推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模电”这门课的特点使然,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也难尽人意。因此,针对“模电”的课程特点,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解决好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增多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模电”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牢固的电子技术基础,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多媒体进行“模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微软公司的Power Point早期多用于简报制作和演示,属于典型的“Click—and—Speak”(点击+讲解)模式,突出特点是多媒体材料构成的结构性很强。正是这种很强的结构性,往往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容易让“鼠标”牵着鼻子走,塑造着“点击”者角色,而忽略了自己是
“点拨”者,教学效果差。近几年我们在“模电”教学中,从改革教学手段入手,尝试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模电”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模电”课程的重点:半导体二极管、三
浅谈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