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内容述评】【艺术特色】【知识拓展】戴望舒一、作者简介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二、写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白色丁香代表着纯洁,紫色丁香代表着高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这正与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相一致的,他们彷徨、匆忙、凄清、惆怅、哀怨,与时代的脱节,造就了他们美丽高洁的品质,但同时也有无路可走的忧愁。丁香1、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施蛰存之妹施绛年。2、黑暗的现实3、正如《诗经•蒹葭》中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行踪难觅,飘忽不定,越发牵动诗人的情思,令人神魂颠倒。诗人为何如此忧伤四、艺术特色(一)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四、艺术特色(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四、艺术特色(三)音节的优美。《雨巷》全诗共七节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蒋雪艳大学语文课件课件-诗歌-雨巷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