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将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 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A组212例(240只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将邻近角膜缘干细胞滑行平移至创面,缝合固定。B组192例(198只眼),行同侧颞上方带游离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 A组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均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移植片均存活,1周左右水肿消退;4周后角膜表面新生血管逐渐退缩,上皮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6周后角膜表面透明。随访12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23眼复发。%。B组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均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31眼移植片于术后2~5天脱落,随访12个月,有49眼复发。%。A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结论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安全、简便、有效和复发率低的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不适;累及瞳孔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多数学者认为可见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发展有关[1]。治疗方法大都采取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板层角膜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均有不同程度复发。我们采用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要求行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患者共404例438眼,男197例205眼,女207例233眼,年龄31~69岁,平均(49±4)岁。患病时间最短1年,最长13年。其中63例63眼为复发病例。胬肉均生长于鼻侧,手术指征为胬肉头部长入角膜缘内2 mm以上。随机分为2组,A组212例(240只眼),采用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192例(198只眼),行同侧颞上方带游离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方法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A组手术方法①1%丁卡因表面麻醉2次,2%利多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球结膜下注射,使结膜易与结膜下组织分开。②有齿镊子夹住胬肉颈部,用剃须刀片自胬肉头部外作角膜浅层切口,仔细、彻底分离胬肉组织,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同一角膜层内继续分离越过角膜缘至巩膜;用小蚊式钳夹住胬肉头部变性结膜组织,手柄越过鼻部置于对侧眼前方,充分暴露创面及结膜下;将结膜下变性、肥厚组织分离至近泪阜处,去除所有结膜下、巩膜表面纤维增生组织,避免损伤内直肌,暴露巩膜,热凝止血。③自创缘处分别向上、下分离球结膜,并垂直于创缘距角膜缘3 mm; mm宽透明角膜上皮切口,弧长2~4 mm(1~2个钟点范围),垂直于角膜上皮切口放射状剪开球结膜约5 mm,分离形成2片带蒂的角膜缘干细胞植片。④植片靠拢平移至巩膜创面,10-0尼龙线对位缝合结膜及角膜缘,并固定于巩膜创面和角膜缘浅层,植片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上、下方角膜缘浅层;将鼻侧结膜瓣复位,使其无任何张力,剪除胬肉头部变性组织,修整后将其与结膜创缘对位缝合。上、下方各暴露一底向角膜缘的三角形供

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