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依达拉奉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依达拉奉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依达拉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SAH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SAH患者一旦因DCVS发生脑梗死,其治疗时间一般相应延长2~3 w以上,因此防治DCVS在SAH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SAH发生后,脑内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增多是导致DCVS和迟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1〕。作为新型神经保护剂的依达拉奉(edaravone)对SAH后羟自由基所致的血管痉挛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其机制可能与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依达拉奉防治SAH后DCVS的疗效,探讨依达拉奉作为一种选择性羟自由基清除剂,对防治SAH后DCVS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入选标准
年龄55~75岁,经头部CT证实,临床诊断为SAH。排除标准:①有中、深度昏迷者;②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痴呆。
一般资料
经临床体格检查和头颅CT确诊为SAH病人62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6~68岁,;发病到入院治疗最短
h,最长10 h,平均4 h。对照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58~72岁,;发病到入院治疗最短3 h,最长13 h, h。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DCVS诊断标准
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②局部症状体征出现或加重;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100 cm/s。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控制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易达生,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0 mg,每日2次,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30 min内滴完,共14 d,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后复查头部CT及TCD。
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14 d内DCVS的发生例数,脑梗死例数及死亡例数,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ADL)、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天检测MCA血流速度来评定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MCA血流速度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缓解,仍有轻度锥体系损害体征,生活可自理,MCA血流速度降低> 1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MCA血流速度降低<10%或不降。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治疗组DCVS发生例数、脑梗死例数及死亡例数分别为3例、1例、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0例、5例、2例,两组DCVS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治疗14 d后,治疗组、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见表1。治疗14 %、%,%、3

依达拉奉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