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感性能力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案例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两段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老师会关注一个词语——饱经风霜。第一,这是一个成语,要理解它不能望文生义。第二,这个词语很好地刻画了车夫的外貌特征,理解了这个词,可以更好地理解车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大情怀。师1: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来理解,扫除学习障碍。课堂上,老师提问了三个学生,三个学生答得一字不差,教师才满意地点点头。师2: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去学习,理解。第一步,老师问:“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在生活当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如果有,请你们举手示意一下!”)第二步,学生回忆后,老师继续说:“那么,现在就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要求是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但是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外貌、脸色、头发、嘴唇上的裂开的血痕、脸上的精瘦等来描述了生活中几个饱经风霜的形象。)第三步,老师又说:“同学们,那你能不能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一点别的什么来呢?”看人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看人的外貌、模样,另一只眼呢,就要看这个人的一些潜在的东西,比如他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等。(学生根据第二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就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身体虚弱的车夫。第四步,老师接着说:“是啊,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他居然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的碎片刺破了,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想起来却又起不来。如果当时你就在场,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群情激奋)老师说:“我很感动,你们都是很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对待这个黄包车夫的。两种处理方式,一个,三下五除二;一个,又是体验,又是猜测,又是想象,又是感悟,出生入死,翻江倒海,将“饱经风霜”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演绎得酣畅淋漓、一片锦绣。这个过程,有体验,有想象,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悟,有运用,当然也没有排除理性和理解。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人的感性生命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只有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和谐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是健全、完善的人。案例二:《黄河的主人》新词教学课文写的是黄河上游的那些艄公,他们在黄河的汹涌波涛上撑着羊皮筏子把乘客安全送到对岸的场面,从中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主人,也就是那些艄公的镇定、机智和顽强。课文里有六个带生字的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新词教学,一口气六个,往往是相当枯燥的事儿。通常是初读课文,反馈检查,呈现新词,小明读一读,小丽读一读,第一组读一读,第二组读一读,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最后全班读一读,结了!创意的处理,感性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新词教学,课件呈现六个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