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稳定、发展
——读《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
陈芝芸
由英国伦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莱斯利·贝瑟尔教授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是当今世界研究拉美历史的一部权威性著作。全书共11卷,1000余万字。将这部史学巨著译成中文出版,对推动中国拉丁美洲研究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91年5月起到1995年12月,本书第1卷、第3卷、第4卷和第5卷的中文版已经问世。现经各方努力,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当代历史为主题的各卷也将陆续译成中文,其中专门论述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史的第7卷已于1996年12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这段独特的历史进程进行科学的考察和总结是拉美史学界的一项艰巨任务。《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以丰富的史料、精辟的观点对这一时期该地区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革命与变革作了较好的归纳。读后受益匪浅。
《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由英国、美国以及拉美国家的13位学者撰写,其中一些撰稿人,如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阿兰·奈特教授、圣迭戈加州大学的彼得·史密斯教授、哈佛大学的豪尔赫·多明格斯教授,都是中国学者十分熟悉的著名拉美问题专家。他们所持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值得称道。
本书第7卷共分4编15章。第1编由论述墨西哥的两章组成:第1章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的革命进程,特别是拉萨罗·卡德纳斯总统(1934~1940)的改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墨西哥的影响;第2章综合考察了1946~1988年墨西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第2编共分6章:第1章对30~80年代中美洲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作了总的回顾;其余5章分别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历史作了阐述。第3编前两章论述了革命前后的古巴;后3章分别介绍了多米尼加、海地和波多黎各的历史。第4编专门阐述了巴拿马和巴拿马运河史。
30年代以来,墨西哥经历了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和改革逐渐走向稳定与发展的复杂历史过程。其政治制度从“个人主宰一切”过渡到制度化的一党统治,其经济发展模式由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转变为以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墨西哥出现了政治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相结合的“奇迹”,一度被人们誉为发展中国家的样板。然而到70年代,无论是以一党统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还是以进口替代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已面临严峻的挑战。从80年代中期开始,墨西哥走上了改革之路。对于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墨西哥学者和其他各国学术界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论著甚丰。
《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其中有两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作者从墨西哥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卡德纳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性质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作者并不像某些西方学者那样,把卡德纳斯主义看做是个人激进思想的反映,或是“一种半布尔什维克的偏离”,而是把它看做墨西哥革命的继续、特定时代的产物。作者强调,是时代造就了卡德纳斯,而不是卡德纳斯创造了那个时代。作者认为,“对卡德纳斯主义的评价不能局限于他的总统任职。其历史不是一个人甚至也不是一届六年总统任期的历史。它起源于同两个具体政治危机相交叉的两个广泛的社会经济趋势。就意识形态、人员和阶级阵线而言,卡德纳斯主义确实
变革, 稳定, 发展——读《 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7 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