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作者:聂艳军
发布时间:2004-12-8 已经阅读273次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能“多、
快、好、省”地获得一个个数学结论,得到一个像样的分数。然而,在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
式学,个性被抑制,缺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问题意识,变得越
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专门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可以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从单纯的接受转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必然会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大都是理论色彩较浓,离教学实践较远,很难被教师所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必须从专家走向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宏观走向微观。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
“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证明事实,而是努力使学生有所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对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在学科学习中的具体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体验性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体验,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去经历、感受和考察,最终加以认识和掌握。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和推论,并不断变换角度和背景予以重新审视和修正,甚至否定已有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辨,学生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探寻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学生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实际上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自身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萌发。因此,可以说这是个体身心全面激活的过程。
2交互性
在研究性学等地位,没有强弱、高低之分;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促进、激励功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主动参与研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
3生成性
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亦是学生在与教育情境(包括师一生、生一生)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融人大量的直接经验、灵活多样的研究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目标要求,真正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但并不是教材上所有内容都适合于学生研究发现。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就不宜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整数的读法和写法、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运算的顺序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指存在于教材中以理性、定论的形式呈现的知识,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够发现它们。在组织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把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使之与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联,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小学数学课堂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