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对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徽州文化多姿多彩,有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徽商、美味的徽菜、壮观的徽派建筑等等。一、徽商还是先来谈谈最引人关注的徽商发展吧。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多个层次、主要以血缘、亲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浙商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国内关于徽商的研究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后迅速升温,开始成为一门显学,至今已颇具规模。而由于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因此,对徽商兴衰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现今安徽商人的崛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在漫长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徽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古徽州山多田少人众,许多人必须“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营四方以就口食”。这一义无反顾的“丢”,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条生存新路的开辟,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步很了不起的迈进。“徽民寄命于商”是一种生存选择,是一种顺时应变。而徽人之先世又大多为中原移民,顽强的生命力是构成徽人开拓性的重要基因。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营养,“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最重要的是,徽人一走出大山,展现在面前的首先是江浙等地广阔的中国长三角大市场。南宋以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临安(杭州)都城的繁荣,使长江三角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凭便利的新安江水运手段输往杭城等地的徽州土产竹、木、茶、石料、药材、纸张等有较大需求量。在长三角大市场里,徽商进而借得明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典当等行业也在江浙两淮遍地开花。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徽商,“贾而好儒”、“贾名儒行”,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儒饰贾,以仕护商,以商促仕,终于在长三角这一得天独厚的大市场上首先创出了一片天下,迅速崛起,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声望和成就。然而,政权的压榨下,徽商开始了衰败的道路。盐商的受挫标志着徽商的衰落开始了。其次,战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连年战争,徽州因战乱损失惨重,直接造成了徽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咸同兵燹”使得长江一线交通受阻,中断了徽商所经营的吴楚贸易,也使得徽商在苏浙地区的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这一切都使得徽商元气大伤,最终一蹶不振。自此,徽商不再独大全国,经济地位也逐渐被浙商等取代。
徽州文化论文 简谈对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