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徽商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摘要:徽州人民迫于生计,外出经商。他们勤劳勇敢,在经商的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徽商文化。徽商也称儒商。所谓亦商亦儒,传统世代的儒化徽商,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了徽商文化。关键词:寄命于商,贾而好儒,徽商文化正文:一座时光,一段传奇,历经千年任雨打风吹去。徽商在三百多年的辉煌之后走向没落,但是,在今天还是有研究它的价值的。徽商,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明代兴起的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具体来说,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我来自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一个地道的徽州人,当然对与这徽州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主要从徽商的形成、徽商的贾而好儒和徽商精神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徽商文化的认识。首先我来谈谈徽民为何会“寄命于商”、“以贾代耕”。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地理因素。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徽州地区地处江南丘陵,山多田少,耕作三不赡一,山民不得不“远贾他乡”。“求食于四方”,与日俱增的人口加上人多地少的客观因素使得许多徽民不得不外出经商。正如明嘉靖年间徽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第二,环境因素。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一方面,徽州的物产很丰富,尤其是丝茶,木材等。另一方面,徽州有新安江,在古代,运输是以水路为主,在此基础上徽州商人外出经商有了客观的条件。渔梁坝是当时徽州人外出的一个重要的码头。我曾去过渔梁坝,站在今日的渔梁坝上,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古时传来的徽民外出经商的那份历史气息。第三,徽州人民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在徽州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便是“穷则思变”,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徽民靠着他们的机智、勇敢与勤奋,开辟了一块属于他们自己天地。然而,在上述的三个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徽州人民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勇于冲破世俗偏见,许多徽民外出经商,自次,变便逐渐形成了徽商,也正是这种转变为徽商的鼎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其次,我来谈谈徽商的贾而好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儒商是怎么回事。那么,徽商为什么会好儒呢?一方面,徽商所在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徽商中许多人自幼就接受比较良好的儒学教育,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他们立身行事、从商业贾奉守不渝的指南;古徽州地区是程朱阙里,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正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这个文风昌盛的地方,人们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在今天也还是没有变的。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与经济地位相称的社会地位,徽商需要以“儒”为外衣来包装自己。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商人是被人看不起的,这一点从“士、
我对徽商文化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