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读后感《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读后感如果说会计的基本职业道德是不做假账,那么,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是不说假话,除非确认告知患者真实信息时,有明确危害患者生命的危险。医生应遵守职业道德,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真正服务与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总有些不和谐的旋律让人感到愤怒。告知患者真实的情况,是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但是仍有一些医生缺少甚至缺失职业道德。要是像门诊的医生那样能够及时告知患者的真实病情、对症下药、公开收费项目,就不会使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现在医生的行为规范包括医德、医规和医术三个方面,其中医德是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医务工作者应具备崇高医德,在医生的行医过程中,所有行为都是德行行为,如果缺乏崇高医德,医生不可能具备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也很难做到以患者为本。医生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通过多次反复的医患沟通,力求把最真实的情况告知患者,用医德架起医患共同的桥梁。·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3篇)(2015-08-30)·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相关热词搜索:一名 读后感 医生 12下一页《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读后有感《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读后感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问患者怎么了,更重要的是告诉患者怎么办。很多医生水平很高,判断快速,但是在患者看来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医术肯定没有问题,只要患者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疾病一定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当患者向医生提问时,会遇到医生的训斥患者: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这就是医生为患者不重视病情而显的没有感恩心的表现,不知情的人也会认为是没有素质的表现,更是不尊重患者的表现,往往会引起患者的反感。许多研究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示会对医生怀疑,另外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示完全不接受医生的意见。所以,医生一定要让患者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使患者配合治疗。这就要求医生要和患者好好沟通,不要训斥患者,要轻生细语的温暖患者的心。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制定的方案应与患者协商,并给予患者一定的选择,尊重患者的意见。如果患者是在不理解,医生应该努力说服患者,指出患者的某些观点不太正确。现实中的医患冲突、语言冲撞,大多数是医务人员言语不慎在前,患者方面的冲撞在后。这里由于医务人员受传统医学模式求医的影响,导致了居居高临下的心态,一不顺心便训斥患者,很多患者为了自己的病情考虑也不与医生计较,但是遇到脾气不好的患者,难免与医生发生冲突。《学会跟孩子说话》读后感《学会跟孩子说话》读后感最常用的那些对孩子的要求词汇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认真点这样的词,来对孩子的行为的结果进行要求。但是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不能理解如何去实现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样的要求没有落实到孩子具体的活动中。孩子因为年龄的关系,并不能理解如何正确地完成某个活动的所有步骤。而家长也没有讲解,如何在某项活动的具体行为中实现认真。比如,在洗手这方面,要求孩子认真洗,零碎地要求洗手背、抹洗手液。这样的要求,不如完整地叙述、演示一遍认真洗应该做的步骤:把手打湿,抹洗手液,两手互搓,十指指缝互搓,洗去指甲里的黑泥,等等。这样把略显空洞的词汇落实为具体行为的步骤进行要求,效果就显得好多了。类似的要求还有细心点努力点快点。要求的词汇说得多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厌烦。不如转化为更具体的标准。比如,如果孩子做事拖沓磨蹭了,把快点换成更具体的给你若干分钟在几点之前要做完,不然要取消某某奖励之类的话语。这样孩子更能明白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生活方式与学习成绩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够积极地影响学习品质。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有必要的。家长不应该以体谅孩子学习的心情去包揽应该由孩子去做的事情。比如,吃完饭不让孩子洗碗,代替孩子整理房间,放纵孩子的物品摆放不整齐这些事都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养成依赖他人的心态,降低其独立性,增加了他的惰性,最后会限制孩子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插手太多孩子的生活,一旦孩子的成绩没有进展,会对家长有负罪感。当孩子成绩没有起色时,家长也有可能因为这种结果而生气,导致孩子陷入既懒惰又畏惧学习的恶性循环。将对孩子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罗列孩子生活习惯中不健康的地方,对其改进提出要求,让孩子知道往哪方面做出怎样的努力。善用鼓励孩子是需要鼓励和赞扬来作为前进动力的。但鼓励和赞扬也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家长要回想自己满足孩子的方式,注意避开鼓励和赞扬纯形式化。如果在并不必要的情况下给与不必要的鼓励,而非发自内心的表扬,孩子能体会出形式化的廉价鼓励中的虚假感,
《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