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课件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一般指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为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梁代萧统编入《文选》作品出处古诗十九首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者无名氏一、古诗十九首(一)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昭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昭明太子萧统选取十九首,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二)作者及年代1、《文选》:“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2、徐陵《玉台新咏》认为其中八首为汉枚乘作。3、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提到其中一首是傅毅之作。4、今人一般认为它并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根据它的内容、风格,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考查,判定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它所产生的年代大致在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亦即桓帝、灵帝之时。(三)主题《古诗十九首》的中心主题是咏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在此基础上抒发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如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也就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四)艺术1、《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为“一字千金”。陆时庸“(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2、《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先秦两汉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一)、作品注释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⑦惜:痛。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⑩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二)翻译这是一首写知音难觅的诗。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凄凉的弦歌声从重门紧锁的高楼上隐隐传来,其声调的悲凉深深地感染了楼下听歌的人。从那清婉悠扬、感慨哀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经历的惨痛和被压抑的内心痛苦。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个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阅读时,要细细体会诗中那种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三)作品鉴赏:艺术
西北有高楼课件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