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大学语文课程一、古诗十九首?(一)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昭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昭明太子萧统选取十九首,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二)作者及年代?1、《文选》: “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2、徐陵《玉台新咏》认为其中八首为汉枚乘作。?3、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提到其中一首是傅毅之作。?4、今人一般认为它并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根据它的内容、风格,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考查,判定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它所产生的年代大致在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 140 -190 年之间,亦即桓帝、灵帝之时。?(三)主题?《古诗十九首》的中心主题是咏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在此基础上抒发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如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也就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四)艺术?1、《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为“一字千金”。?陆时庸“(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2、《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先秦两汉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 “古诗”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二西北有高楼(一)、文本分析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第一层( 1—4句):着重描写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环境。?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那音响是何其的悲哀! ?谁能弹此曲,莫非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之声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飘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第二层( 5— 12 句):具体描写楼中“歌者”弹唱的情形和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感受。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 第三层( 13 — 16 句):写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的无限同情,愿意成为她的知音,并与她比翼双飞,同她一道逃出樊笼,飞向快乐幸福的新天地。(二)主题思想?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 “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选自《列子·汤问》?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贾岛《送别》?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跫不住鸣》?《西北有高楼》这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现实的想法。
西北有高楼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