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第二章美是什么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掌握美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感染性;了解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第三章审美门户1、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的区别。形式美的形成和特点。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形式美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2、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第四章审美范畴1、审美范畴是人们对美的表现形态的一种概念表述。审美的基本范畴: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性与形态特征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悲剧性理论、喜剧性理论的要点。悲剧性、喜剧性
大学美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