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叶壬虎、刘彦生《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哲学思考》,《唯实杂志》1992年第1期
2. 辛向阳《论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趋同特征》,《社会科学》1990年7月
3. 熊启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2期(总第86期)
4. 黄公元、张昆仑《正确理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伟大思想》,《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39卷第2期
5. 李济广《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吗》,《科学社会主义》1989年第4期
6. 余陶生《关于按需分配原则的思考》,《江汉论坛》1989年第10期
7. 艾辛《按需分配缺乏科学根据吗》,《中华魂》2004年第11期
8. 王留昌《超验性是“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吗?》,《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 陈松林、甘润雨《共产主义理想的哲学阐释》,《探求》2004年第1期
10. 刘建军《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11. 李开学《回到文本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0月
12. 冷新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科学阐释共产主义理想》,《北京党史》2004年增刊
13. 栾量海《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西藏发展论坛》
14. 姜贵、董前程《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6月
15. 丁增锋、史翠婷《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本体论意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月
16. 孙燕、吴淑娴《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7. 罗石《理想信仰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8. 马洪宝《全球化视野中的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解析》,《中国石油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22卷第3期
19. 赵洪福《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30号提交
20. 白新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意义》,《理论导刊》2006年3月
21. [美]詹姆斯·劳勒《虚无主义的共产主义与辩证的共产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
22. 黄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异同》,《内江科技》2005年第5期
23. 曹荫全《共产主义社会是节约型社会——兼评“异化消费”》,《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24. 刘凤兰《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有无宪法的讨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4月
25. 黄红生《哲学发展的方向: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岭南学刊》1996年第4期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相关阐述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实体的终极存在,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一种超现实的境界和追求。我们说共产主义形而上的存在决非虚无飘渺,可望
而不可及,因为人不能在自我的超然性中生成,实践作为人本源性的生存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中把自己创造成人的,而实践是现实的、具体的,
这样形而上的人在形而下的世界中生成,抽象还原到具体,共产主义的最高理
想和最终目标存在于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之中。
-----陈松林、甘润雨《共产主义理想的哲学阐释》,《探求》2004年第1期
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共产主义者的行为追求,不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即追求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也是一种理念的追求或信念的追求,遵循和实践共产主义的基本理念或信念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也是社会政治理想
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个人道德修养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共产主义理想是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共产主义具有终极性,是古往今来人们的追求,但是其终极性是相对的,它的实现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结,我们能否作这样的猜想:共产主义社会也许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新纪元,包含着若干个新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系列未来社会形态的统称,这些社会形态构成另一轮人类历史的循环发展。
-----刘建军《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马克思论述了三种形态的共产主义:第一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它是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种是仍然处十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影响下的共产主义;第三种是作为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所理解和代表的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
共产主义观念的阐述.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