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是什么
禅定二字是中西结合的两个字,“禅”是梵语的译音,“定”是汉字。禅定基本含义“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禅,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浅意识的障碍。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但是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於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禅定六法
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
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摆脱杂念,头脑休息。
观:一心观想,坚强意志。
觉:感觉敏锐,思绪空明。
同: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什么叫坐禅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在这个法门里,是无所障碍,对外一切好,环境界,心念均不被其所动摇,摇篮这个名字叫“坐”,并不是一定坐在那个地方,才叫坐,你能内里见到自性而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即外执著一切的想,而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这就是“定”,若外边著相,那么里边就没有定了,若外边不著住一切相,心就不乱,本来自己的觉性是自然清净,自己会生定来的,但你就是著这种境界,而执著到这种境界,回忆这种境界,故心就乱了,若你能在外边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真正的”定”。
外边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而心里边不乱这就是“定”,外边有禅,内里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在维摩经上说:即刻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梵网经说:我本来的自性,原是清净的。
一种简便禅定方法之探讨
修道包括三方面内容,清除内心妄念、扩大心量和达到内心空灵。在通常情况下,禅定并不能将内心妄念连根拔起,但对于扩大行者的心量和达到内心空灵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有时候禅定还能有效减轻内心的妄念。传统的禅定修法有几十种。有的侧重于静虑,就是让内心沉静下来;有的侧重于扩大心量,达到“空无边”或“识无边”;有的侧重于达到内心空灵。这当中,禅定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内心沉静下来,这是修习更深入禅定的基础。禅定的另一个基本目标是达到
“心一境性”。在佛法中,心与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心指内心活动的念头,而性指内心活动中不变的本质或本性;前者是虚幻不实的妄念,后者是清明不变的觉性。按照字面解释,“心一境性”的涵义就是心念在一个境界上稳住不动而成为本性;而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心一境性”就是将自己的内心与目标“结合”起来,这是修习禅定中扩大心量的基础。可能这种方法更容易使行者的心念“在一个境界上稳住不动”。无论修习哪一种禅定,技巧都是其中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下面尝试从自己的体会出发探讨扩大心量的简便方法。
、静心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佛像、电视机、图画等,然后面对“目标”坐下来,保持舒适坐姿。只要能集中注意力,随便什么事物当目标都行;也不一定非要“双盘”,自己感到舒服即可。接下来保持静心,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让心念尽可能处于“集中”和“静止”的状态。排除杂念是修习禅定的难点。这种方法是把注意
喇荣课诵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