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年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第卷第期.,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
王开荣,黄海军,张永平。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
摘要: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
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年
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中期成型阶段、后期萎缩阶段、末期人工干预
发展阶段。相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世纪年代中期以后,尾问河段主槽宽深比上升、横比降升高、河段纵比降
下降、河床平均高程抬升,其相应时期内河道平滩流量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与黄河来水来沙偏枯相关。河道
疏浚、人工出汉、调水调沙等措施对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不能改变河
道萎缩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河床形态;萎缩特征;尾闾河段;黄河河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河口尾闾河段的改道迁移是世界众多河口三角河道的萎缩可直接引起洪水威胁的频度增加。
洲构建的一种普遍模式。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基本为减轻黄河下游“地上河”对两岸的洪水威胁,以前
演变规律主要体现为尾阊河道的淤积一延伸一抬高一出的许多研究主要聚焦于利津站以上的黄河下游河
汉~改道的周期性变化即“小循环”与“大循环”。段。,而对黄河河口尾阊河段萎缩问题的关注相对
据统计,年黄河改人渤海以后,其河口尾闾河道较少。围绕黄河尾闾河段行水年限问题,尹学良
经历了次主要的流路改道迁徙。尾阊河段的周等曾对尾阊河道河床演变、冲淤特性以及河道延
期性改道对河口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以及社会经伸对黄河下游淤积的影响开展了一些工作。师长
济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明显制约兴进一步剖析了黄河河口河床响应河口延伸的调
了河口三角洲的开发利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整极限及其机制,认为黄河口河道的淤积萎缩主要
世纪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出现的河道萎缩是由于小流量过程造成的,大流量过程破坏、小流量
是河床演变科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连续多年枯水和过程调整河槽向输沙平衡的发展。但关于黄河尾闾
含沙量偏高造成的河床持续淤积是河道萎缩的基河段形态分析,及其对水沙变异的响应模式与特征
础。黄河尾闾河段摆动迁移的根本原因是河道因长的系统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因此,从尾闾河段的
期淤积而萎缩,导致其泄洪能力趋势性减少。进入宽深比、横比降、平均高程、纵比降、平滩流量等指标
世纪年代,特别是年以来,黄河水沙条人手,系统分析和探讨黄河河口尾阊河段河床形态
件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输入河口河段的水沙量、水沙萎缩特征及其对水沙变异的响应模式,不仅可丰富
年内分配、年际变化、水沙搭配、洪水特性等均发生世界河口三角洲尾闾河段对流域水沙条件变化响应
了特征性变异。河道的自然调整能力总是使其几的理论体系,而且对黄河河口治理与三角洲的可持
何形态包括横断面形态、床底形态、平面形态或河续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型以及坡降与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河道形态亦是本文选择年在西河口水位站附近实施的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来水来沙过程长期塑造的结果。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