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原觉法师开示:《怎样学佛与如何做佛》你会修行吗26佛的十大名号.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081原觉法师开示:《怎样学佛与如何做佛》--    佛的十种名号代表佛的十种功德,也可以说是佛的十种功能。其实佛的功能是无量种的,为了表达方便就简化为十种,因为十个数字中“十”是最大的,所以就方便用十代表圆满。佛经所记载的十种名号也只是针对我们这种模式的宇宙而方便说的,简单说就是针对我们人类这种生命而方便说的。站在真正圆满的角度而言,这十种功德既不圆满也不究竟。当初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只是为了度化我们这种具有五蕴六根的众生而方便说的,我们这种众生只要能突破五蕴六尘的束缚,就算是突破了我们这种模式的宇宙束缚了,所以只讲这些内容就足够了。十种名号分两部分,前五种为度自己,分别针对的是五蕴;后五种为度人,分别指的是以心转物的功能所作用的五个方面。下面我就分别给大家讲解。第一,如来。如来主要修的是五蕴中的色蕴,由于我们这种模式的宇宙是有色相的,也就是有“物质”的,由于这些所谓的物质是由我们这种众生感觉到的,其实也只有我们这种众生才能感觉到这种“物质”,我们这种众生偏偏又能产生出“这些物质是怎么产生的”这种疑问,佛祖为了破解这种疑问,同时也为了帮助我们化解这种物质所带来的束缚,就方便说出了“如来”这种名号。如果明白什么是如来,也就知道物质是怎么产生的了。如果同时有了“如来”这种本领,也就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了,也可以随意制造物质了。到底什么是如来呢?其实我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如来既是问题同时也是答案,当作问题时“如”是如何的意思,就是问物质是如何而来;当作答案时“如”是好像的意思,就是回答好像来了。受“来、去”知见的影响,我们这种众生既然能对来源产生疑问,自然也能对去向产生疑问,是怎么去的呢?回答就是如去。所以“如来”这个名号既是问最初物质是怎么产生的,也是问最终物质是怎么消失的。回答就是——既是好像来了,又是好像去了。大家千万不要按常规概念理解“好像”这个词,这是如来境界的功能,不是一个形容词。这种功能作用在“动”上,“动”就会把我们所理解的“动”改变成如如动或如如不动。如如动与如如不动其实所描述的都是如来作用在“动”上的一个结果,是同一个结果。为了适应我们众生的思维习惯才分别从动与不动两个角度同时说的。如果用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出生”这个概念表达“如来”的作用力就是如如生或是如如不生。我们有情的生命证得了“如来”的能力,就是经书中所说的获得了无生法忍。如来境界其实很容易证得的,但是大多数都只能在自性世界里运用,真正能把这种作用力用在现实物理世界的人是很少的。“如来”的作用力并不是只适用于色相上,五蕴都可以受“如来”的作用力控制,如果作用在受蕴上就是如如受或是如如不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以此类推,经书中经常出现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这个意思。第二,应供。应供主要修的是五蕴中的受蕴,从字面上理解应供就是接受供养,这只是狭义的理解,既然属于受蕴,自然以接受为主。接受供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因为这方面人们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才用应供这个名词作代表,接受供养只是属于物质方面的接受而已。应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有情的生命之间与无情的物质之间两方面。在我们人类这种有情生命上,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六根与六尘之间的感应。眼根感觉到色相称为色应供;耳根感觉到声音称为声应供;鼻根感觉到气味称为香应供;舌根感觉到味道称为味应供;身根感觉到触觉称为触应供;意根感觉到的一切法尘称为法应供。应供不但能使六根与六尘产生感应﹙接收、接受﹚,还要能顺利消化吸收才算是应供成就。例如:眼根见到不顺眼的东西就会心生烦恼,这就是不能消化吸收;耳根听到不好听的声音也会心生烦恼;鼻根、舌根遇到不好的气味、味道也会难以接受。通俗地说身体不喜欢遇到不好受的感觉﹙例如疼痛﹚,嘴里不喜欢遇到不好吃的食物,思想上不容易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观念,这都属于应供成就不够完美。真正的应供成就是:六根不但能顺利接收六尘,而且还能带来快乐的享受,接受不了就等于无福消受。很多人学佛都有想追求福报的欲望,如果无福消受,即使得到福报也会像得到恶果一样,苦不堪言。反之,如果有福消受,即使进入无间地狱也会像到极乐世界一样逍遥快乐。真正的修福并不是简单修财富与功名,而是如何消受,如果一切都能消受,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在无情的物质之间的表现方式主要以相互感应为主,例如物质之间的热传递,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等。宇宙万物一旦产生,任何物质都不会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对应关系,这些关系都属于受蕴的范围。我们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等,都没有离开受蕴的范围。《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就是站在这个角度而方便说的。受蕴圆满就是心与心、心与境、境与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三,正遍知。正遍知修的是五蕴中的想蕴。“想”是一个动词,只有有情众生

081原觉法师开示:《怎样学佛与如何做佛》你会修行吗26佛的十大名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