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检验二**第一节宰后检验的目的和一般要求一、宰后检验的定义指应用兽医卫生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知识,对屠畜胴体和脏器副产品等施行卫生质量鉴定。**二、宰后检验的目的意义宰前检验漏检的病畜当成健康畜屠宰解体后,经过对胴体、脏器所呈现的病理变化和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检出。宰后检验胴体是整个肉品检验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最终确定产品的食用价值。对于消灭家畜疫病、防止传染及保证肉品卫生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宰后检验的特点宰后检验与病理剖检是不同的:病理解剖学是为死后诊断服务的,它所描述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典型的变化,是接近死亡和死后尸体解剖的病理变化,而宰后检验除急宰的屠畜以外,都是早期的及潜伏期的病理变化,胴体和内脏的病理变化是发生发展中的形态变化。宰后检验是在生产条件下,高速度的流水作业时进行的,要求检验人员在瞬间(几秒钟~1-2分钟)对屠畜的健康状况作出准确的判定,即要准要快。为了保证卫生检验人员能在高速度流水作业的屠宰加工条件下,迅速,准确地对屠畜的健康状态作出判定,规定了必须接受检验的组织和操作方法。**四、宰后检验的基本方法与一般要求视检:用肉眼观察胴体的皮肤、肌肉、胸腹膜、脂肪、骨骼、关节、天然孔及各种脏器的色泽、形状、大小、组织状态是否正常,为进一步剖检提供依据。触检:采用手或刀具触摸和触压的方法,来判定组织、器官的弹性和软硬度是否正常。剖检:借助于检验刀具,剖开被检组织和器官,检查其深层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状态,发现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病变。嗅检:利用检验人员的嗅觉探察动物的组织和脏器有无异常气味,以判定肉品卫生质量。**应按一定顺序和方法进行,养成习惯,以免漏检。为了保证肉的卫生质量,只能在一定的部位切开,而且应有一定的限度。检验中如遇到病变或污染病畜胴体,应立即把用过的刀钩放入2%烧碱内消毒,加换备用的刀钩进行下一个胴体和内脏的检验。宰后检验处理合于食用无害化处理化制(炼制工业用油)销毁作出后三者处理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全面系统地检验胴体和内脏,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五、,必须首先检查各天然孔道、皮肤、蹄爪和躯体的主要淋巴结。检验脏器时,首先应检验肠道(尤其是小肠和直肠)、肺、肝以及从这些脏器汇集淋巴液的局部淋巴结。同时,还必须剖检心、肾、脾等实质脏器,以了解疾病发展的性质和程度。,以便卫检人员发现病变时,及时查找该病畜的胴体及其脏器。**六、:按《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GB/T17996-1999)要求,此点设在放血和煺毛吊上滑轮后,任务是检验局限性咽炭疽及淋巴结结核病变;皮肤检验点:设在煺毛后、开膛前;“白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取出腹腔脏器后。主要检查胃、肠、脾、胰及相应脏器;检验方式分离体和不离体两种;“红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取出心、肝、肺后,检验心、肝、肺及相应的淋巴结;**旋毛虫检验点:开膛后,设横膈膜肌角(膈肌)采样点,并将样品送至旋毛虫检验室检验;胴体检验点:设在取出内脏后劈半之前。主要检查胴体各重点部位、主要淋巴结和肾脏;头部咬肌检验点:设在机械或手工去头之前剖检咬肌,检查猪囊尾蚴;终末检验点:也称“复检点”,上述检验如有疑难问题,送至这里左进一步检验;另外还对胴体进行复检,以防止漏检,同时还负有胴体质量评定与盖检印的责任。**淋浴致昏放血脱毛开膛胴体内脏去头蹄、劈半胴体修整合格内脏整理不合格合格盖印、出证出厂(场)无害化处理或化制销毁炭疽检验皮肤检验“白下水”检验胃肠脾胰“红下水”检验心肝肺不合格旋毛虫检胴体检验头部检验咬肌终末检验点猪宰后检验点的设置示意图
屠宰检验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