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文学鉴赏姓名:何彦学号:81611001013班级:11学本(一)班一、作者简介二、作品背景简介三、内容鉴赏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4年与萧军(萧红人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二、背景简介《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奴性,为着做奴隶而生,最后作为奴隶而死。如此轮回。《生死场》最直接的批判对象。农民赵三无法忍受地主二爷的剥削,决心杀死地主;没想到却错杀了小偷;当初追随他的村民都瘫软在地上,连声向地主求饶;而当赵三被地主从死牢里赎出来时,他对地主感恩戴德。却用骇人的力气喊出:“做人要讲良心啊!”这个五尺高的农民自此又变成了死心塌地的奴隶。三、内容鉴赏麻木,是贯穿《生死场》的中枢神经。支配着整个剧情的生命。二里半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奴隶。他在舞台上一直猫着腰走路,见了日本兵便觉得有人撑了腰,他从来没有挺直了身板走路,就连日本兵奸杀了他的老婆也没有让他觉醒。那种受了欺凌还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实在令人唏嘘。在《老马走进屠场》这一节,随着萧红淡淡的不着痕迹的叙述和描写,也一起跟随者王婆在那匹老马后慢慢走过“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黄叶。凄迷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的林子。在“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的氛围里,凉气满天,老马不愿意走向屠场,可是没有办法,“不下了汤锅,还不是等着饿死吗?”纵然“王婆快要变成一块铅了!沉重而没有感觉了!”可是还是哭着一个人跑出去了,老马被留在屠场了。可是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饥饿,贫穷,因为“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地身上”。而屠场的几枚铜板也被地主派去早早的在王婆家中等待的人全部拿走了。本以为还可以余出一些钱来的王婆“半日痛苦的代价没有了”而她“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萧红文学作品《生死场》鉴赏 何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