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古老哲学中国人讲究吃,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当下的社会,吃的重要性被空前放大,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更看重餐桌上的一日三餐:不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还开始追究食物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追究如何顺应自己的身体状态。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的哲学体系,它脱胎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里,关于饮食,列出了十条“不食”的原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不时不食”。这与其说在谈饮食,不如说在谈养生,其内涵跟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一致。“不时不食”,既是说食材的当令,也提醒人们要去了解每种食材自身的特性。影响力巨大的川菜,讲究“百菜百味”,每种食材的味型和食性不同,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其实这是每个菜系都遵循的饮食法则。《黄帝内经》在确定人类主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以“五谷为养”,突出了以谷物等主食为主、以肉、果、菜等副食为辅的饮食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注意调和主食和副食之间的配餐结构和比例,也即使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比例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样既能避免营养不足,又能防止营养过剩。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对味道有着孜孜不倦的中衡思想的妙处,讲究“五味调和”。“和”,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味道的调和,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也调和着我们的身心。《黄帝内经》有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五味的调和,不是单单为了口腹之欲,更是饮食养生的需要。而说到直接养生,人们很容易想起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一种食物,药膳。“寓医于食”,以药入膳,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这是很高的智慧,经过代代相传,这种理念早已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的饮食之中。我们炖汤时,都会记得加点枸杞,女人气血差时,通常会吃点红枣,包括“冬吃萝卜夏吃姜”等民谚,也佐证了这一点。人,来自自然,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李白有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看山,山也看诗人,山在诗人眼中是自然,诗人在山眼中也是自然。随着时代变化,在越来越远离自然的今天,我们重新捡拾起传统文化中的饮食原则和智慧,以饮食悟生活,从舌尖品自然,最后会发现,顺应自然、调和五味等饮食思想,跟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品尝美食,其实就在品味和触摸生活!
饮食的古老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