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论文物质五脏与精神五脏姓名:韦依林学号:P101212208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班级:2010 级广告 2 班通过几周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中医的心理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前总是觉得中医玄之又玄,很神秘。现在觉得中医也是有它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如果能学通这套理论,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的积累,他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学中医的过程也正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汉民族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的医学界,有些问题,中医能解决,西医就解决不了。说明了中医是有他的神奇之处的,尽管他内在蕴含的有些东西我们还不能很透彻地理解,但是他的神奇的疗效已经说明了一切,比一切解释更有力。以下就说说我对中医心理学中的物质五脏和精神五脏的认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外统一性,因而完整、活体、动态地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及其疾病的反应状态,所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皇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中用气机紊乱阐述了情志致病机理,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由此可知,研究物质五脏与精神五脏对于判断疾病有重要的意义。《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生活。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率的作用,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面部血脉十分丰富又相对表浅,故面色明暗润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论肤色深浅,健康人的面色应透出红润的血色,同时,心静神安,面有光华,声圆音亮。红为血液充盈,润为血脉畅达,或黄中透红或白黑透红或黑里透红。若心气不足,心血亏损,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苍白无华,甚至枯槁;心气专职虚,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光白;血行不畅,则面色青紫,枯槁少泽。心血不足则面色不华,心气不足则面色晄白,心血瘀阻则面色瘀暗,心火血热则面红或易生疮疡。神的活动以心血为物质基础,心血充足则人的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觉灵敏;心血不足则进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恍惚、惊悸;心火血热则心烦不安、多梦、失眠。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能调畅全身气机,肝与指(趾)甲、眼睛、筋脉等有密切关系。肝主条达,疏泄情志,心明眼亮,指甲荣华,心平气和,血气旺。肝气郁结,七情不畅则使人郁郁不乐、愁眉苦脸或烦躁易怒,影响面部容貌。。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眼干涩,视物不清。肝失疏泄则月经不调,常可继发月经前后损美性变化,烦躁易怒、月经疹、痤疮、黄褐斑等。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互生,故曰“肝肾同源”。肝肾精血对形体肌肤毛
中医心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